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_1100字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1100字

#23 阅读时长22小时。从第四部分开始,就看得很吃力,跟翻译有关,也跟自身理解能力有关。

看完全书才去查作者介绍——丹尼尔·卡尼曼是历史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心理学家,行为经济学的鼻祖。《思考,快与慢》是他的代表作,彻底颠覆了来福对思维运行的模式以及日常各类决策的认识。书中结合了经济学和心理学的内容,论述有说服力。但书中关于统计学的例子,我是一个都没看懂。。。

“在很多情况下,人并不是理性的,偏见是人与生俱来的缺陷,常用的无意识的 系统1 依赖的是情感、记忆和经验,对事物迅速作出判断和抉择,但 系统1也很容易上当,它固守 眼见即为事实 的原则,任由损失厌恶和乐观偏见等“七罪宗”引导我们作出错误的选择,而且做决策的人还浑然不知。”——转自简书,作者:炸酱乌冬面

摘选几个印象深刻的概念:

1.沉锚效应:

指的是人们在对某人某事做出判断时,易受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支配,就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人们的思想固定在某处。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沉锚效应普遍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第一印象和先入为主是其在社会生活中的表现形式。

2.可得性启发法:

人们根据某种信息容易在心里想起来的程度来进行判断的方法。那些很容易就能回忆起来的信息被认为比那些不太容易回忆起来的信息更平常,这种认知策略就是可得性启发,又称获得性启发(availability heuristic)

比如,人们在判断坐车和坐飞机哪个更安全的时候,因飞机失事得到更多媒体的报道,故做出“车比飞机更安全”的判断。其实是当人们面对这个问题的时候,想起飞机失事比想起汽车事故更容易,进而大脑通过可得性启发法,得出该判断。

3.框架效应(Framing effects) :

指人们对一个客观上相同问题的不同描述导致了不同的决策判断。当消费者感觉某一价格带来的是“损失”而不是“收益”时,他们对价格就越敏感。

4.禀赋效应:

当个人一旦拥有某项物品,那么他对该物品价值的评价要比未拥有之前大大增加。该现象可以用行为金融学中的“损失厌恶”理论来解释“一定量的损失给人们带来的效用降低>相同的收益给人们带来的效用增加。”

因此人们在决策过程中对利害的权衡是不均衡的,对“避害”的考虑远大于对“趋利”的考虑。出于对损失的畏惧,人们在出卖商品时往往索要过高的价格。

5.峰终定律:

对体验的记忆由两个因素决定:高峰(无论是正向的还是负向的)时与结束时的感觉。这条定律基于潜意识总结体验的特点:对一项事物的体验之后,所能记住的就只是在峰与终时的体验,而在过程中好与不好体验的比重、好与不好体验的时间长短,对记忆差不多没有影响。而这里的“峰”与“终”其实这就是所谓的“关键时刻MOT”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_11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