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性格》读后感900字
“对你越爱越深就越来越心痛”VS“白天不懂夜的黑”
2011年,看过这本书,感受很多,如今重读,仍有嗟叹。
人作为个体,不能太在乎别人看自己的眼光,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必须在乎。因为,国家、民族甚至种族之间打交道,需要一个思想共识或者说是文化基础,双方从这些共识出发,从各方面和历史中汲取营养或毒素,打也打,骂也好,合作也好,不断演绎着国与国之间的各种关系,这些深刻地影响着国与国之间的信任,看似小问题,实为大问题。国家互不信任,那么,人家的国民也未必信任你的国民。
如同这本书,从上世纪初一个在中国生活几十年的外国传教士的嘴里,把中国的衣食住行、三纲五常、生命活力、生活习性、礼貌、面子、同情心、优越感、诚信、时间观念、精确观念、惰性、因循守旧、思绪、猜疑、崇拜等扒了个精光,许多缺陷至今犹在,许多问题,现已翻转。书中并不是一味的批评中国人的缺点,也提出了许多需要盎格鲁撒克逊人学习的中国人的优点,恨铁不成钢之言比比皆是,睡狮预言也无处不在。有些观点或多或少可以解释今天中国出现的病症,比如引用花之安的观点,“希望现世现报,无意之中培养了自私自利,要么贪婪,要么野心勃勃”就可以部分解释现在道德沦丧的悲观镜像,而“夸大榜样的影响,孔子本人就是极好的例证”则是对当今一直反人性地360度无死角塑造完美英雄的不齿。当然,老外也是有偏见的,由于传教的方便,他站在宗教的高度纠着我们的缺陷无限放大,对我们的民族失望透顶,这些我们要注意。对于我们,如果极力包装民族文化,对自己的糟粕选择性地忽视,也没什么好处。仅拿着显微镜或望远镜看世界都是不可取的。真是一个是枉自嗟呀,一个是空劳牵挂。
毕竟,大部分外国人还没有来过中国,他们对中国的理解大部分还来自本国各种媒介宣传或老祖宗的耳提面命,诸君不信,现在确实有许多大国的普通百姓至今仍认为中国还生活在贫穷落后的年代,或者是《大红灯笼高高挂》《红高粱》《丰乳肥臀》书中描写的时代(有些作品在国际上获大奖,不排除他的主旨内容因应或谐振了人家对你的刻板印象)。
我们应该以更加宽广的胸怀,欢迎别人挑我们的刺。看看孙子的爷爷们怎么看我,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没毛病。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中国人的性格》读后感_9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