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一书于1992年首次出版,是余秋雨先生1980年代在海内外讲学和考察途中写下的作品,是他的第一部文化散文集。全书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为历史、文化散文,另一部分为回忆散文。由此开创“历史大散文”一代文风,令世人重拾中华文化价值。他的散文别具一格,见常人所未见,思常人所未思,善于在美妙的文字中一步步将读者带入历史文化长河,启迪哲思,引发情致,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史学、文化价值。余秋雨先生在身心俱疲之下,决定亲自修订、重编此书。新版《文化苦旅》作为余秋雨先生30年历史文化散文修订自选集,堪称余秋雨30年来不懈的文化考察和人生思索的完美结晶。
「文化苦旅(新版)」读后感 心得体会 第(1)篇
关注这个公众号一起长知识~骨雕分享
跟随余秋雨的脚步,进行了这场足不出户的文化旅行。他以优美的语言描绘着祖国的大好河山,以独到的见解讲述着中华文化,跟着他的思路或感叹,或叹息。
他用小说的形式刻画出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将他们作为一类人的代表,作为文章第一部分,不仅引起了我对文化的好奇,还生动的写出自己是如何因为从天而降的女教师,而接触文化,从而走上文化之旅。作者并非小说中的主角,却既讲述了古时文化,又讲清自己行至此的经历,着实令人佩服。
通过中国之旅,了解了我国的大好河山,李冰父子用一生守护的都江堰,历史悠久的敦煌莫高窟,凝聚着康熙的雄韬武略的避暑山庄与木兰围场,都足以让我们因身为中国人而感到自豪。苏东坡所经受的乌台诗案,历史悠久的莫高窟被侵略者盗取,统治者至高无上,一言不合株连九族,全家流放的宁古塔,也足以令人深深惋惜。从字里行间,可以深切的感受到作者对自然的敬畏与尊重,顺应大自然的发展规律。山河间的实际步履,使一切伟业变成了寻常风景,因此也使我们变得轻松,人类本应把一切都放下,放下在山水之间。因此我们就找到了终点,价值的终点和生命的终点。
通过世界之旅,了解了身在异乡的中国人的那份乡愁,也通过中外对比,知道了中华文化的优势与劣势,同时放眼世界,对世界文化有了初步认识。
通过人生之旅,了解了作者一路走来的艰辛与执着。地区的动荡给他带来很多麻烦,因为文革使他受到舆论的围攻,父亲被关押十年‘叔叔三度割腕,岳父当街批斗,全家濒临饿死。这些都曾使作者思考是折笔,弃笔,毁笔,葬笔;还是再度拾笔,执笔,振笔,葬笔。因为那份热爱,他重新执笔,正如文中所说:时间不多,笔墨珍贵,不能一点一滴浪费在对诽谤的反驳上。从作者的人生之旅,才真正理文化为何是苦旅。
最后,附上萧伯纳的话:They have said. what said they? Let them say!他们骂了,骂些什么?让他们骂去!希望我们都不要被诽谤干扰,永远记着自己的初心,坚持并一直走下去。
「文化苦旅(新版)」读后感 心得体会 第(2)篇
转自一位名为 隋唐 的书友,作者余秋雨先生确实是位学贯古今中外,有着深厚文化底蕴和文字功底的优秀学者,这些从书中信手拈来的典故,巧妙的构思以及随处可见的深刻见解可见一斑。尤其是作者的文化苦旅并非闭门造车 凭空想象而是实实在在冲破艰难险阻一步步走出来写出来的的,若非如此,也不会写出如此动人心弦 触动心灵的文章。就凭这一点 无论作者受多大非议 他都是一个在学术上值得尊敬的人。这本书前半部分讲中国和外国的的文明古迹 后半部分讲中国的文化大咖。前半部分精彩绝伦大气磅礴引人入胜 很想沿着作者的路线去体验一番。它却是让人产生对文化的敬畏和思考。但是后面部分感觉却没那么美妙 作者太过展现和文化名人的紧密关系,尤其是各种忘年交;其次是渲染文革苦难太多 几乎每一篇文章都会口诛笔伐,其实, 就连作者自己也说道,(大意是)受苦难最重的往往什么都不想说,受苦难不重的却喋喋不休。所谓大师或者大家 一定是心中充满爱 而不是恨。从这一层来讲,作者更像是男方喋喋不休的小男人,境界离大师大家还有差距;作者一再宣称 面对诽谤者的谣言攻击,他有反击能力,但是却选择像母亲一样沉默,因为他自信掌握天道天理。事实是,书中指名道姓的反击并不少,从作者的风格来看,我不相信他是可以面对诽谤沉默的人。在作者看来,攻击他的人是嫉妒,报复,无动于衷的旁观群众有劣根性。我一直在想,同样是批判,为什么和鲁迅的批判味道完全不同,因为鲁迅的批判就算言辞再激烈,他是无私的,是为了唤醒民众,而作者作为直接受害者,他的批判多了一些怨恨的味道;自我标榜太高太多, 虽然作者也算有这个实力, 但在中国含蓄内敛的传统中,太过桀骜不驯 这可能也是作者饱受非议的原因吧。总之,这本书就想浓墨重彩的山水画,缺少留白之美,便少了余音绕梁的韵味。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文化苦旅(新版)」读后感 心得体会(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