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与中国革命(上)》读后感1300字
总的来说,这本书看后很舒服。
第一是基调方面。虽然这是一本传记式的著作,但作者的情感却不偏不倚,没有刻意的褒,也没有的贬。挺可贵的。
第二是对孙中山角色的设定方面。作者以“旁观者”的身份,在钻研大量史料的基础上将一个有血有肉的,为追求革命理想而不断奋斗的,受挫后拍拍手继续前行的,不愿在现实面前妥协的,刚毅的革命者形象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而这种形象也更符合现实。
孙中山真的不是神,他的革命之路不是一帆风顺的,他的革命目标是有过妥协的。
正如作者说的,孙中山有强烈的实用主义倾向。在革命道路上,他不会硬碰硬干到底,只要能达到目标,适当地妥协又如何?
同刘学询的这种关系(五年后在同样秘密的情况下又恢复了),进一步表明了孙中山在个性上强烈的实用主义倾向。
但从蒋介石政权以来,孙中山的形象就经历了一个90℃的转变,从一个有血有肉地革命领导者到不断被抬升,一度成为供台上遥不可及的神化形象。
这样的孙中山离我们太远,也不真实。
真实的孙中山在初期的革命,屡败屡战,常常被敌对,被孤立。更糟糕的是,最初的领导者还不是他。
尽管杨衢云仍是名义上的领导,但孙中山却继续无形地控制着复活了的密谋集团。
但幸运的是,一路的跌跌撞撞,劈荆斩棘,孙中山终于在日本迎来了他的革命曙光。
那时,人们的革命目标渐渐变了,从盲目的排外到盲目的排满。
那时,革命的主要舆论是排满,把满族排斥在中华之外,踊跃鼓励受压迫的汉族人民站起来反对满族的压迫统治。
这一阵风刮得很激烈,代表作品是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猛回头》等等,里面的种族意识非常强烈。
一波舆论宣传后,反清的“风”在日本已经“满楼”了,留学生们慷慨激昂的情绪需要宣泄和引领,他们迫切需要一个有资历的,有能力的,能义无反顾地带领他们发动反清风雨的领导者。
孙中山,这个被学生民族主义者视为帝国主义者的伙伴、传教士和买办的徒弟,最后竟成为他们的领袖,这是中国革命令人惊奇的转折之一。它表明民族主义者迫切要求一种简化了的救国之术。它也表明孙中山有着迅速取得成就的能力。
孙中山出现了。但,是学生选择了孙中山,而不是孙中山选择了学生。
一个在柏林的学生朱和中回忆说,“我辈至今群龙无首……正可乘机觅孙逸仙”。
孙中山在那帮青年学生中兴许是最有资历的,但却不是最有能力的。孙中山要想在这群知识精英中站住脚,在革命活动中,他就不能以这帮学生团体为核心。他需要巩固会党的基础,树立自己的权威,一个有经验丰富的革命者的权威。
但如果新军是主要的活动场所,那么孙中山的资格就不如这些学生活动分子,特别是不如东京的学生活动分子了。
还是孙中山的这个观点取胜了:会党是行动的力量,只有通过它学生才能发挥影响。
在权利的游戏中,梅姨离开龙石岛前说自己完成了冰与火相会的任务。
在时代的推动下,孙中山也完成了和知识分子的整合。
这意味着,一场划时代的剧变就此拉开了序幕。
这真的是一本很好的书,很多观点和叙述都挺客观的。不知道为虾米,看的人好像很少啊,挺可惜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孙中山与中国革命(上)》读后感_1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