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悠扬古乐音韵》读后感1200字
因为某种原因翻找了这本书来看,书的内容与简介不能说大相径庭,但,确实有出入。或许由于只是简单的介绍,存在很多的知识漏洞,但也有了大框架。
不只是音乐,任何事情的发展都是一脉相承,都有因果之根本,或者承袭了前者,又或是启迪了后者。大言不惭之称为书评,写起来对我来说确实有点难度,虽然跟我所学专业有关,但却要简单概述出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实属不易。人常说,难的不是看你把文章写了多少字,而是如何用有限的字数做出准确论述。
言归正传,古代音乐可以大体分为三个时期,先秦时期、中古时期、近古时期。因受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每个时期,乃至每个朝代的音乐发展方向多多少少都有所转移,但似乎目的大体一致,起初起源于宗教祭祀,后来为了维护和巩固统治,这么看来,音乐起源于人心所向之信念。
先秦(从远古历经夏商周到春秋战国时期),可以说是乐舞时代,是我国最早出现的音乐形式,因为是最初形成的,所以更能从音乐中体会到当时人们最初对神灵的一种心灵寄托。不像现代的音乐是为了放松身心,先秦时期更多是出于政治目的,大多只限于正式场合,比如教庙祭祀、朝会典礼、歌颂伟大事迹等。当然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出现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不免引起音乐上的变化,为后来秦汉时期音乐中心从宫廷转向民间提供了一个合理的契机。
中古(秦汉时期到隋唐五代),伎乐时代。虽说周代开始已经有了所谓的音乐教育机构(大司乐),但真正的发展却是汉承秦制的乐府音乐机构,到唐时期的大乐署、鼓吹署、教坊和梨园,这一正规音乐机构的出现,无疑培养了大量的优秀音乐人,通俗地说,为后来宫廷音乐、民间音乐的繁荣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任何事物发展到一定阶段就需要外来某种事物的配合来促使其更好的发展,要么生长要么死亡,可音乐这么顽强生命力的东西,怎么甘于就此驻足。
近古(宋元明清时期),音乐中心从宫廷转向民间,称为俗乐时代。中心的转移,不代表宫廷音乐的衰败,只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事物想要再次快速上升一个高度,也许有点“强人所难”了。并非一无是处,大概是下一次质变的一个量变过程,或者是为了促成另外一个新事物的产生而需要的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对于民间音乐来说,个人认为,质的变化是出现了说唱音乐和戏曲音乐,虽然前期有雏形,却是在宋元明清时期得到繁荣发展。中心为什么会转移,先秦时期,人们靠天吃饭,温饱问题不能解决,唯一能想到的解决的办法就是寄希望于神明,百姓寄托统治者,统治者寄托神明。后来,生活水平提高,温饱问题解决,人民安居乐业,闲暇时间想想怎么乐一下,民间音乐势在必得,中心必将转移。
虽然不恰当,但却很想说,特别有种“温饱思淫欲”的感觉。想想为什么现在广场舞这么盛行,原因不想而知。
仅为个人之拙见,有所不足望各位书友海涵。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音乐:悠扬古乐音韵》读后感_1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