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秦弱楚:张仪》读后感1900字
值得一读。谋略,中国古代文化又称为纵横之术、长短之术、勾距之术。因芈月传而注意到张仪和苏秦,本书是专门讲有名的纵横家张仪。内容短小精悍,但值得一读,张仪的诡辩口才让人叹服,可惜有些内容不符合史实,比如,张仪、苏秦谁大谁小谁先死?
张仪,在历史上杰出的政治才能,是不可忽视的,是有目共睹的。
张仪拜相后,积极为秦国谋划。他采用连横术迫使韩、魏太子来秦朝拜,并与公子华(桑)攻取魏国蒲阳(今山西隰县)。又游说魏惠王,不用一兵一卒,使得魏国把上郡十五县,包括少梁(今陕西韩城南)一起献给秦国。秦惠文君十三年(公元前325年),张仪又率军攻取魏国的陕县(今河南陕县)。这样,黄河天险为秦所占有。随着秦国威势的不断增长,张仪辅佐秦惠文君于同年称王,秦国国势日益强盛。
张仪批评秦国军事策略上的错误:“你们一度和荆国作战,破了荆国,拿下了郢,取下了洞庭、五都、江南,荆王也逃亡躲到陈国不敢出来了。这个时候,如果秦国一路追击下去,则整个荆国可以拿下来,拿到了荆国,则秦民可贪、地可利,进而影响东面的齐国、燕国。中间可以驾凌赵、魏、韩等地,秦国就可以一战而称霸天下。而秦国的决策不是这样,反而引军后退,只打有限度的胜仗,跟荆人讲和了。结果,荆人又慢慢恢复了,强大起来了,又变成了秦国的敌人,所以第一个错误就犯下去,不能做盟主——称霸。”张仪接着讲秦国的第二个错误:“有一次在北方的战争,秦国已经打到了梁国,把梁的城郭包围起来,已经可以把它拿下来;拿下了梁,魏国就撑不住了;得到了魏国,楚、赵就不会有斗志。赵亡,楚孤,一直下来,就可以称霸天下。结果秦国的谋臣又撤兵回来了,和魏国讲和,魏国又壮大了起来。”第三点,张仪谈到了秦国的内政,张仪说穰侯(秦国的权臣)当政的时候,内政上兵力用得太过分,想用一国的兵力完成两国的事,于是服兵役的人,终年奔波在前线,国内的农业退步了、商业破产了,农村衰落了,这是第三点错误。张仪再分析:赵国的地形也不便利,是亡国的地形,可是赵国在这么不利的情形之下,仍旧出兵打仗。张仪批评秦国当时的谋臣没有尽心负责任,他继续说:“其余的国家,看秦国内在的谋臣,外在的兵力,到底有多大力量,都看得清清楚楚,现在国内是这样的情势,而各国又联合起来,秦王应该多加考虑了。”
然后张仪提出建议,先拿武王伐纣的历史来打比方。说动秦惠王,最后的结论,竟以自己的头颅来坚定秦惠王的信心,可见张仪的说话艺术,也可以见到张仪的用心良苦和求信之急了。
对于张仪的一生,历来褒贬不一,其不讲信义、气量狭小的人格为人所不齿,但其审时度势、运筹帷幄、出色的才能和过人的勇敢又被人所称道。
张仪连横亲秦的重点在于弱楚,从外交战略的高度来说,这一构想虽然是对合纵战略的必然反应,还算是高明的。然而他弱楚的手腕,主要靠贿赂收买和诡计欺骗,就显得十分卑劣了。“兵不厌诈”是指行军作战而言,外交则重信义。张仪的外交战略固然成功了,而其外交手段却是低下的。
张仪的为人,从他如何处理同事关系就可以看出来。当时与张仪共事的秦国名臣,有陈轸、公孙衍、樗里疾和甘茂等人。张仪为了排挤陈轸,竟暗地里对惠王说他奔走于秦楚之间,极得楚王赏识。尤其恶毒的是,张仪诬陷陈轸经常把国情告诉楚国,因此不能与他一起共事,请求大王驱逐他。等到他到楚国,请大王杀他,逼得陈轸不得不离开秦国。张仪与公孙衍都是魏国阴晋(今陕西华阴县东南)人,但他对公孙衍毫无乡谊,而是心怀妒忌,以种种卑劣的手段迫使公孙衍出走。他死后,公孙衍回到咸阳,一度为秦相。
张仪与樗里疾有过节,也是想要除去樗里疾才甘心。樗里疾原是王族显贵,也是屡建战功的封君,张仪已居相位,竟不惜谗言中伤,设计陷害。他派樗里疾出使楚国,却又暗地里告知楚王留樗里疾为相。同时对秦惠王说,因看重樗里疾才委以重任,不料他到了楚国,竟对楚王说,如果要使张仪在秦失宠,愿为之效劳。楚主自然愿意,所以派人来要求将樗里疾留为楚相。若是答应了,樗里疾必以国事楚。秦惠王因此非常生气。弄得樗里疾不但完不成出使楚国的任务,而且不得不出走逃亡。张仪与甘茂也因争高低而失和。
政治是残酷的,施展抱负需要平台和空间。张仪排挤他人,是因为他需要保证自己能在秦国有一席之地,只有这样他才能发挥出自己的才华。谋略的本质本来就是算计别人,兵法与计谋无一不是如此。张仪的政治作用和历史影响还是很强大的。如果说张仪排挤他人是卑鄙,那么历史上的忠臣良将明君就没一个好的了。作者对张仪的评价未免有点肤浅了。
虽然有少数地方不够严谨,本书还是值得一读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强秦弱楚:张仪》读后感_19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