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短经一日一释》读后感1300字
从尖商,到奸商中国商人经历了什么,无尖不商怎么就成了无奸不商
闫连锋
关注
中国商人一直被冠有“奸商”的称号,总说他们唯利是图,为了赚钱不择手段。以至于每每提到商人,大家总是投去鄙夷的眼光。记得我初中的同桌,家里是开水果店的。我们老是挤兑她,说她爸爸是奸商,还说无商不奸的狠毒话。现在想来,也是可笑至极。难道金钱就不能和道德统一吗?我很反对,用一个有没有钱去衡量他的人品怎么样,这是一种价值绑架。
“奸商”一词从何而来呢?相传,财神爷赵公明原本是卖米的。古代卖米是用斗装的。财神爷是个十足的好人,他卖的米从来不会缺斤少两,由此,他还把米高高地堆起来,形成一个尖,为的是不让别人吃亏。他死前,曾嘱咐子孙,卖米一定不能偷工减量,无尖不商。后来,随着时间和历史的演变,“无尖不商”就成了无奸不商。这原本应该是个褒义词,硬生生给后人弄巧成拙,改成了贬义词。
从宋元开始,我国的商业文明就十分发达,“市”的出现,打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商业活动得以大规模发展,不再受到官吏的管制。明清的商帮尤其发展,随之出现了大量的商业名镇。古代中国是传统的农耕文明,资本主义的萌芽,对君王的统治起到了威胁的作用。历史上有名的商鞅变法就是最早提出重农抑商的举措。因为历朝历代都有重农抑商的政策,商人的地位被打压,商人被歧视,被批判和贬低。这样的历史格局,使得商人变成了所谓的“奸商”,这其实是对商人势力的打压,对资本主义的歧视和抗拒。
为什么常有人说,十个商人,九个奸商?商人追求的是经济利益最大化。在某种意义来说,商人隶属于剥削阶级,也属于被剥削阶级。因为各种政策的打压及超负荷的缴税,商人不得已抽取民膏,各种计谋赚取百姓的钱财。奸商同样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如果商人不奸,不会使用小聪明,商业贸易就无法正常运行,就会造成资金短缺。其次,就是角度的问题,古代中国,农民是占据主导地位的剥削阶级,而所谓的商人却只有极少数的人。农民出于嫉妒的心理,赚不到伤人的便宜,就变着法儿地抹黑商人,使其名声败坏,从而达到心理安慰。
虽说“奸商”一词是被人们恶意贬低商人的最终产物,但真正的奸商也是存在的。吕不韦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商人,因为扶持秦国质子异人,异人继位后封他为文信侯,赏赐田地食邑万户。再后来,吕不韦又成为相邦,尊称为“仲父”,一时间权倾天下,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其次,吕不韦最为人道的是他奸商的形象。吕不韦常年在各地往来,多以低价买进货物,然后又以高价卖给平民百姓乃至皇亲国戚,最终得到家产万贯。有人说他是天下第一奸商,也有人说他是个伟大的政治家,《吕氏春秋》就是最好的佐证。总之,关于吕不韦的评价各有千秋,在我眼里,他就只是个想赚钱的商人罢了。除了吕不韦,范蠡也是一个赫赫有名的奸商,在范蠡看来,功勋和财富一个都不能少。范蠡为了钱,甚至弃政从商。可想而知,奸商都是极其聪明和极其有才能的人。在古代,没有点才能,没有点头脑,怎敢步入商业圈。
不是所有的商人都是奸商,我们不能一棒子打死一群人。在金钱的诱惑下,道德良知才是一个真正的商人所要遵从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长短经一日一释》读后感_1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