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妞放羊》读后感2700字
被吹响的生命
——读短篇小说《响器》有感
这部小说通篇不到一万字,讲述了一个叫高妮的农村女孩,听到了人家办丧事时的唢呐吹奏,生命深处受到了民间音乐的感染,她想去学大笛——文中称唢呐为大笛,可是遭到了家人的坚决反对,把她关了起来,她以绝食抗争,最后成为了一方吹大笛的高手。
文中对于音乐性的细节描写十分精彩,这些描写在含蓄地表达一个观点:与其说《响器》是在写高妮冲破世俗的阻碍学大笛,不如说是大笛在把她的生命吹响。
高妮确实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可这部小说并不仅仅满足于这样的表达,结尾处这个细节让整篇文章得到了升华:
消息传到外省,有人给正吹大笛的高妮拍了一张照片,登在京城一家大开本的画报上了。照片是彩色的,连同听众占了画报整整一面。有点可惜的是,高妮在画报上没能露脸儿,她的上身下身胳膊腿儿连脚都露出来了,脸却被正面而来的大笛的喇叭口完全遮住了。照片的题目也没提高妮的名字,只有两个字——响器。
故事结束了,可它留给人们的思考才刚开始。作者刘庆邦说,他想告诉人们,是人在响器,也是响器在人,每个人都是一个响器,都渴望发出自己最惊心动魄的声音。刘庆邦的作品就是他的响器,那么我们自己的响器又是什么呢?
在故事中,高妮完全地沉浸在大笛的世界里了,她从大笛的声响中看到了一个独特的世界,这种沉浸之深,似乎让她与大笛融为一体了。小说之所以吸引人的地方就在这里,它将人物化,又将物人化,从而形成一种奇妙的对照。
在现实生活中,不乏有将物品赋予人文气息,而又将人或者群体冠以标签定义的案例,这种标签定义并不是自发的,而是被赋予的。比如说我们在工作当中的职位、职称,或是一些社会性质的分类:像中产阶级、工人、自由职业者等等。这些数不清的标签在慢慢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模式,比如说有的女孩子为了让人觉得自己像个淑女,于是她举手投足之间谨小慎微,非常仔细地去塑造自己的形象;再比如说有些人,想要得到比他的能力更高的称谓,他可能会采取一些工作能力以外的手段。
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这个时候,人就被那些标签影响了,他们追求的不再仅仅是自身的体验,而更偏向于抓住那些能证明自己价值的标签。这并不是我们这个时代独有的现象,只是这个时代信息传播的快捷让这一现象更加严重了。现在我们在网络上很轻易的就能看到世界上各个国家与我们相同年纪的人在做的事情,这就会让我们产生对比,也会让我们产生不满,因为总会有人过得比我们好,成功的比我们早。
刘庆邦说,人在响器,响器在人。我不由得想,当高妮在用大笛为自己发声的时候,我们是否在用这些标签为自己发声呢?我们的职业称谓、我们所获得的荣誉,能够让我们不用说话便吸引来注视和崇拜,为了获得这种不用表达就能得到的良好感受和切实利益,我们被这些标签捆绑了。
《响器》这篇小说的精髓就在它的结尾之处,在那张画报上面刊登的高妮的照片上,高妮的脸被正面而来的大笛的喇叭口完全遮住了,大家应该能想象得到那个画面,那是一个十分具有戏剧性的画面,它是在说大笛,还是在说大笛的演奏者呢?
这个时候的高妮与大笛是合二为一的,大笛被高妮赋予了灵魂,而高妮借由大笛发出了自己的声音,可是不知道为什么,这样的结尾让我觉得有些难过,好像是原本为自己借力的物品反而盖住了真实的自我。
同样的,我们身上的标签是我们的证明,我们渴望得到认同、渴望发出自己的声音,渴望得到自身的价值体现。与此同时,我也希望我们得到的每一个标签都是恰如其分的,也祝愿大家都不要被外在的标签所累,真正的关注自己的内心体验。
在阅读这篇小说的过程中,让我深受感染的是作者在主人公高妮对音乐的感受上所做的大量的细腻描述,我在这里节选几段与大家分享:
高妮不认为麦苗涌起的波浪是风的作用,而是响器的作用,是麦苗在随着响器的韵律大面积起舞。不仅是生性敏感的麦苗,连河水,河堤外烧砖用的土窑,坟园里一向老成持重的柏树等等,仿佛都在以大笛为首的响器的感召下舞蹈起来。
这样梦幻般的仙乐听来别有一番韵味,更能牵动人的思绪,让人想到哪里就到哪里,想看什么就有什么。高妮这会儿又看到了一大片荞麦地,荞麦花开得正盛,满地里都是白的。她想这些花朵也许是蝴蝶吧。这样想着,荞麦花果然变成了蝴蝶。亿万只白色的蝴蝶翩翩起舞,煞是壮观。
世界上仿佛什么都没有了,一种被称为白色或者无色的颜色轻轻一涂,整个世界就变成了空白。可大雪还在下着。谁要以为落雪无声那就错了,它是无声胜有声,在人们心上隆隆轰鸣。在轰鸣声中,人们退回来,垂下头,真的无话可说了,只有流泪的份儿了。高妮的眼泪流得可真痛快,她的双眼就那么张着,眼泪无遮无拦,汹涌而下。
这样的描述让我深切地感受到,当一个人全身心地沉浸在一件事物中时,他的情感体验是及其丰富的,他眼中的风景会与他的情感联系在一起,甚至在我们平常看来习以为常的行为动作,似乎都因这份沉浸而重新生出新的观感来。
这是一种很奇妙的境界,也是一种忘我的状态,这种状态是可遇不可求的,我认为能享有这种状态的人是很幸福的。所以在读这篇小说的过程中,我很感动于主人公高妮的这种状态,这是她自身的一种出于本能的指引。我想,正是因为主人公来自农村,没有受到太多物质和利益的浸染,才能保有这种本能的向往力。
而在我们如今的现实生活当中,信息快速更迭,物质极大丰富,可选择性广泛,人们往往很难在一件事情上投入太多的专注的时间。拿我自己来说,我很喜欢阅读,也喜欢写作,我喜欢烘焙,也喜欢运动。可是我扪心自问,我真正在我所喜爱的这些事情上面投入了多少时间呢?
我喜欢阅读,可我真正读过的书并不多,更不用提像我最近这段时间这样,去系统地研究一个作家的作品和创作风格了,这在我过往的阅读经历中是从来没有过的。在这一过程中,我所收获的东西是我过去难以想象的,我阅读时感受到的不再仅仅是触动我的某一个点,而是所有这些作品串联在一起映射出的一个更大的面。
在4月份的鲁院培训中,密集的学习任务和紧张的课余安排让我觉得十分充实,也让我看到了过去我对自己要求的松懈。结业后,我希望把这种充实感延续下去,可是每当我这么做的时候总有一个声音劝我不要那么紧张,它不停地对我说你可以放松一些的,过去的那些行为习惯在不停地把我往回拽。
所以说,缺少了对一件事情的专注,在做事时总是不可避免地会受其他事情或不同念头的干扰,在没有外部压力促使的情况下,投入和沉浸便成了一种难得的体验。而我们最大的收获,其实就是从专注中得来的,哪怕你专注的这件事是一件并不起眼的小事。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梅妞放羊》读后感_2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