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学术概论》读后感800字
去年暑假的同学聚会上,忘了具体什么请况,听地理老师讲了一句:“掌握知识最好的方法,唯有两条:追本溯源和三步追问”。当时只顾耍,完全无心接话,只是现在想起来,后悔想起的有点晚。
吕思勉先生讲,先秦诸子之学在我国学术史上具有唯一的独创性。先秦以后的儒学佛学玄学理学汉学新学,或者是对诸子之学的批判继承,或者是对舶来学术的本土改造,及至清代极重考据之学而全无主义运动,学术发展虽枝繁叶茂,却少了另辟蹊径的气度。如此,先秦学术具有“本”、“源”的地位,对其他学术的研究需要建立在对先秦学术的把握上,因为不知其源者,焉能察其支流耶。
诸子之学的勃兴,是因缘巧合的结果。吕思勉比喻说,因即种子,缘即雨露,二者相和便有了草木茂盛的结果。同样的,对先秦学术的产生而言,“王官治学”是其因,“王官失守”是其缘。
来到诸子百家具体的思想的话,我觉得最难懂的就是道家讲“秉本执要,内求清虚以自守,外求卑下以自持”。啊~清虚是啥?抱一又是啥?既然元是气之始,道是万物之始,那么“元”和“道”是什么关系?为什么道家是本,其他诸家皆为用???比较喜欢名家的学说,白马非马、坚白之离、名实之辩,虽然被其他各家落了诡辩的口实,但从逻辑分析的角度体会到的却是精致思维的魅力~~~感觉公孙龙这帮人真是闲的可爱,不像其他各家或大谈形而上的东西,或醉心伦理社会的建构。他们一天到晚和诸子互怼,指责他们高谈阔论的背后难免名实不符的尴尬。再或者当个“讼棍”,骗完(套路完)原告骗被告,一句话正着说完反着说,全无真心。。。不过,没有真心,不代表没有苦心啊~~~或许,当我们少了“白马是马”的理所当然,才能懂名家如是说之苦心孤诣。
不敢写这本书的书评,所以拖了好几天,毕竟门外汉,可能不懂,可能似懂非懂。但开心的是,在阅读过程中有稚嫩笨拙的思考,有断断续续的记忆,有一知半解的留白,或许无就是有,进步的空间就在那一知半解的留白里。所以,这是一篇凑字数的读后感。。。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先秦学术概论》读后感_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