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这样读资治通鉴(第2部)》读后感_1300字

《这样读资治通鉴(第2部)》读后感1300字

点评一本书真的很难!这本书我刚开始是很喜欢,因为作者虽然很多观点都是自己的,但说实话我很赞同,有种知己的味道。但本书里的史实错误太多了,有点让人费解啊!同样一个人,前后文作者会有两种说法,让人费解。作者还用了太多的“我想,我猜,想来,应该”之类的词语来讲述史实,这些瑕不掩瑜,但史实错误不能原谅,容我细数一下这些我认为是严重不符合史实的错误:(我的点评在上,作者原文在下。)
◆ 第59章 慈母骄弟
哎呀,此处作者是不是没看史记啊,窦婴是汉文帝皇后窦漪房的侄子,跟汉景帝是表兄弟关系,怎么成了舅舅了。此大谬也!
>> 窦婴应该是景帝和梁王哥俩的舅舅,在农村,兄弟们分家产要请舅舅出面,窦婴出面讲话也是他的本分。
◆ 第63章 计中计
中山靖王刘胜是汉景帝之子吧!这种硬伤作者已经不是第一次犯了。前文说窦婴是汉景帝舅舅。麻烦搞清楚点,窦婴是汉景帝母亲窦漪房的侄子,也就是汉景帝地表兄弟…希望后边不敢再犯这种低级的不能再低级的错了,不然就失去了看下去的兴趣了!!!
>> 中山靖王刘胜(景帝弟,葬河北满城)一样的金镂玉衣
◆ 第64章 太子是高危职业
薄太后家孙女吧!第三处硬伤了。可见作者并没有考证或者查证史料。应该这个词是说史的人随便说的吗?之前窦婴,其次中山王刘胜,再次薄皇后,三处硬伤错误,实在不堪入目
>> 帝的原配皇后,是薄太后的侄女,应该是景帝的表姑
◆ 第70章 亲上加亲纸一张
我严重怀疑作者没有读过史记,但前文他又多次提到并引用史记,怎么里边的错误这么多呢?前文笔记我已经提到作者硬伤错误已经有至少3处了,史记中明确记载陈阿娇比刘彻大,此处绝对是表弟啊,怎么还猜测呢?作为史学作品,不该如此草率了事。真的很影响继续读下去的心情,都想放弃了!
>> 管下一代皇帝叫表哥或表弟
我严重怀疑作者没有读过史记,但前文他又多次提到并引用史记,怎么里边的错误这么多呢?前文笔记我已经提到作者硬伤错误已经有至少3处了,史记中明确记载陈阿娇比刘彻大,此处绝对是表弟啊,怎么还猜测呢?作为史学作品,不该如此草率了事。真的很影响继续读下去的心情,都想放弃了!
>> 刘嫖先是想把女儿许给栗太子,栗太子和刘彻年纪至少相差十岁以上(未考,只是根据电视剧《汉武大帝》的感觉,呵呵),所以陈阿娇似乎应该比栗太子小而比刘彻大
◆ 第75章 两种管理模式
李陵是李广长孙。爷孙两!错误五了…不堪入目啊!
>> 司马迁和李广、李陵父子有些情结
◆ 第77章 新老外戚摆战场
作者前文刚刚引用了史记中对窦漪房的记载,难道没有继续看下去吗?史记中明确记载窦漪房是吕后分派合诸侯国的宫女,窦漪房是赵国人,想去赵国,阴差阳错来到了代国,结果刘恒很宠爱,于是才有后边的故事。而且娶窦漪房时刘恒有王后,也有4个儿子。后来王后死了,4个儿子也相继死去,才有窦漪房当王后,刘启才有资格当太子…结合前文作者几次搞错人物关系,我现在可以断定作者只是在该引用的时候引用史记正文而没有搞清楚前因后果。断章取义罢了。看到此处我也弃书了。基本的史实都做不到,误人子弟。
>> 窦氏是河北望族世家,想来是文帝在做代王时聘娶了窦家小姐,明媒正娶,娶进门就是王后。这位窦太后(我们习惯这么称呼她)在文帝至武帝时期,对朝廷政治都有影响,尤其在景帝时影响最大。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这样读资治通鉴(第2部)》读后感_13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