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我知道怎样去爱:阿赫玛托娃诗选》读后感_1500字

《我知道怎样去爱:阿赫玛托娃诗选》读后感1500字

之前很少接触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以后苏维埃时期的作品,因为阿赫玛托娃,找了一些关于列宁和苏共的评论文章来看,倒是看出了不少我们在历史课上从没听过的血腥真相。有兴趣的人不妨读读索尔仁尼琴的《古拉格群岛》。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俄罗斯文学进入了一个转折时期,史称“白银时代”。在白银时代三大诗歌流派里,阿克梅派的阿赫玛托娃是代表人物之一。如果没有偶然,我大概不会翻起她的这本诗集。我们熟知的都是“黄金时代”的作家们,但是白银时代的成就,莫说我们不熟悉,就在以前,这些带着自由色彩的作家们的成就,也大多是被苏联政府刻意忽视和隐藏的。
阿克梅派摈弃象征主义的隐喻和暗示以及想象与梦幻的象征手法,回归清晰的表达,用简洁到位的语言,传递个体对自然与人生的思考,既有浪漫的情怀,又有细致的观察。
阿赫玛托娃的早期诗歌展现了一个真实的环境,但是情感却是唯美精致的,带着忧郁高尚的品味,沐浴着宗教和艺术的甘霖;后期的诗句却多浓烈、悲愤和苍凉,其中既有对苏联政权的反思,更有二战时期保家卫国的悲壮。放在二十一世纪这个讲求个性的时代,这样的诗歌难能可贵,甚为流行。可是放在一百年前的苏共时期,这些爱情和忧郁的调子就是“反革命”,必须肃清,甚至是可以杀头的证据,可以不经审讯地处决。所以,同为“阿克梅派”代表人物的曼德尔斯塔姆被逼疯逼死,另一个“阿克梅派”的中坚人物古米廖夫、她的丈夫因莫须有的“叛国罪”被处死了,七八十年后才得以平反,阿赫玛托娃和唯一的儿子也因此受到牵连,悲惨度日,一度埋没诗名。才华横溢的古米廖夫,这少年时便结识的伴侣,曾为了得到自己的青睐四度自杀,对阿赫玛托娃的创作和风格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而后却是惨死的结局,这对女诗人内心世界的激荡与影响,可以想象。但是,因为古米廖夫一生不安分的游历和感情背叛,还有后来阿赫玛托娃接连两次婚姻的失败,即使没有历史大背景的戕害,女诗人的情感也始终笼罩着一种“求不得”的阴郁、疏离、颓废和无奈,却又矢志不渝地继续追寻。因为她始终相信上帝和爱。
读后才知道,在一个不正确的时间一个不正确的地点用一种不合时宜(只是不合布尔什维克的革命时宜而已)的诗句抒发正确的人类情怀,造就了这位女诗人的悲剧命运:被污蔑为“集淫荡与祷告为一身的荡妇兼修女”。
于是,她用诗句反击:
“恶劣的诽谤如影随形无处不在。
………
不断历数想象的罪行,
编织它的低音成为浮现的挽歌。
所有人将会了解它的可耻,疯狂的谎言,
它禁止人与人眼睛对视,
然后在虚空中画我正在死去的全部身体。”
而对于十月革命,客观地说她确实不太投入,甚至怀着对旧时代的缅怀。在第三章的个别诗篇里,例如《幽灵》、《为什么这个世纪比上个世纪更糟》……隐隐约约非常隐晦地透露着她不愿切断旧时代中与欧洲文化的一脉相连,常怀悲伤,厌憎野蛮和叛变,厌恶苏联大清洗中的恐怖和镇压,也厌恶斯大林时期的单调与平庸。她低喃着:“……似乎是,/ 我所能观察到的一棵谄媚的车前草。/ 一切正被绿化——我们的城市、平原 / 装饰其台阶,好像翅膀,宽大、翱翔……/ 于是所有的生活是共同的钟敲出的丧钟之声,/ 于是疯狂的血液正领导我走向你 / 沿着这条如此平庸又单一的道路。”
但是,一个柔弱的个体,只能用语言抒情。而即便能用语言做匕首,又怎能抵挡滚滚向前的时代洪流?!“但对于俄罗斯诗人/ 从来没有/被赐予一个受祝福的死亡的权利”。
所以,终究是雨打风吹去。
后期五六十年代起的诗歌读来并不动心,除了最后一首惊心动魄的《安魂曲》。而这首诗,足以让她的诗名不朽!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我知道怎样去爱:阿赫玛托娃诗选》读后感_15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