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工匠精神:缔造伟大传奇的重要力量》读后感_1600字

《工匠精神:缔造伟大传奇的重要力量》读后感1600字

工作是一种修行,工匠精神更是一种修行,工作岗位就是职场人的修炼场,工匠精神就是职场人的修行信仰。
所谓“工匠精神”,其核心不仅仅是把工作当作赚钱的工具,而是树立一种对工作不断打磨、持续精进的精神。
“工匠精神”的典型代表,就是瑞士的制表匠。制表匠对每一个零件、每一道工序都精心打磨、专心雕琢,他们的态度就是工匠精神理念的体现。
很多人一看到“打磨”“雕琢”这些字眼,认为工匠精神提倡的是一种机械重复论,其实工匠它代表着一个人不断练习、持续精进的精神内核,大多数成功职场人士身上都有这种工匠精神。
那么,我们如何在职场上培养这种精神内核呢?
一、工作够情怀
工作够情怀是指与工作建立特殊的情结。
日本影片《入殓师》里,一个大提琴师失业后,到葬仪馆当葬仪师,他的化妆技术出神入化,遗体们被打扮得就像活着睡着的样子。当人们问他是怎么做到的,这名葬仪师说,当你做某件事的时候,你就要跟它建立起一种难以割舍的情结,不要拒绝它,要把它看成是一个有灵气的生命体,要用心跟它交流。
葬仪师的“难以割舍”的情结就是与工作建立的特殊情结,这种情结体现在工作态度上,你所做的工作就不再是工作,而是你想触达特殊情结的感情连接。
我的工作是做培训,其中有项工作内容是开发培训课程,确定主题、列出大纲、开发结构、组织素材、开发方法,这几个基本动作,枯燥、繁琐,毫无乐趣而已。但是我依然在做培训,到今年已是第七个年头,更为重要的是,现在做的每个课件,我依然充满无限的热情,就像初恋一样了,完全不觉得枯燥、繁琐。
我是怎么样做到的?我只是做了一件小事,就是把做课程开发这件事情,看作是在打造一部作品,开发课程就是不是在开发课程,我觉得我在追求美。课程开发只是一个连接而已,当我追求美的欲望足够强烈,就会自动驱使我去建立连接。
我把这件小事,当作是一种情怀,它推动我不断打磨。
二、工作够专注
工作够专注是指你要有进入深度工作状态的能力。
所谓深度工作,是美国作家卡尔·纽波特提出的工作概念,是指在无干扰的状态下进行专注的职业活动,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但是在现实职场中,做到“无干扰”谈何容易?一封又一封的电子邮件,一场接一场的大小会议、一条又一条的微信,让你手忙脚乱,让你注意力丧失。
李笑来说,注意力才是宝贵的,你要把注意力集中在能让你成长的领域。你的注意力丧失,意味着你只能进行“浅工作”,虽然你看起来非常忙碌,甚至在不自觉地享受这种忙碌,但你的忙碌真的能转化为你的能力吗?
将忙碌转化为能力,需要你有进入深度工作状态的能力,这种能力需要刻意练习。我的领导经常在外人面前赞扬我,说我不管周围是什么情况,我都能进入静下心来,专注做课程开发。
我是怎么做到的?
我有个习惯,在上下班的路上阅读。不管地铁、公交多挤多嘈,只要有立锥之地,我都会拿出书本,快速进入阅读状态,这个习惯坚持了七年。现在能坐下做课程开发,那是在是太幸福了。
我的深度工作能力就是通过坚持长期在恶劣的环境下阅读而习得的,这个方法是从毛泽东身上学的。
深度工作到底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庄子》中就有记载了一个“庖丁解牛”的故事,这个故事能说明这种状态。
庖丁给梁惠王宰牛。他的手所到之处,肩膀所靠之处,脚所踩之处,膝盖所顶之处,哗哗作响,进刀豁豁,出刀格格,音律和谐。
梁惠王问:“你解牛的技术为何如此高超?”
庖丁回答说,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按牛本来的构建,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庖丁还说,每当碰到筋骨交错难以下刀的地方,我就小心翼翼提高注意力,视力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动刀很轻,霍地一声,牛的骨和肉就解开了。
庖丁解牛的能力,就是深度工作的能力,具备这种能力,你的工作才能称得上专注。
我不断修炼深度工作能力,让它推动我持续精进。
工匠精神不是口号,它存在于每一个职场人身上。在职场,工作是修行,工匠精神更是修行,希望工匠精神成为你修行路上的信仰,不断打磨,持续精进。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工匠精神:缔造伟大传奇的重要力量》读后感_16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