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启蒙:明朝的历史裂变》读后感900字
在喜马拉雅上听到王更新朗读的《明朝那些事》,其精彩的演绎,激起了我这个史学盲的兴趣。
本书从明朝的思想,经济,文化,政治论述,明朝灭亡的原因:在农耕基础尚比较薄弱,耕作技术滞后,商品经济过度发展,致使资源配置扭曲,耗尽帝国资源。
中国古代王朝作为农耕大国,千年以来,尤其是在洪武永乐年间,重农抑商一直为基本国策,随着财富的积累,人口的增加,成化年间,宪宗的无为而治,社会风气开始松动,商业经济开始活跃,经商利润越发高,大明朝开始人人经商,许多学子纷纷弃士经商。“使予而儒,母氏劬劬;使予而商,身劬母康”“子乌知士之不为商,而商之不为士乎?”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民放弃土地进城,商人增加投资扩大生产,两者结合,形成雇佣关系。工人形成各行各业的行会,互通消息,制定行业最低工资及最低伤病补偿标准,或者联合起来通过罢工反抗雇主的压榨。万历年间的矿税斗争,工人暴动,以各地士绅,商人取得胜利结束。随着资本的发展,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形成两头穷中间富的形势,民变常有发生,维稳费用增加。然而士绅拒不纳税,税收增加受阻、支出费用增加、国库空虚,商品经济的过速发展,农耕技术的滞后,加速了大明帝国的灭亡。
在明帝国,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存天理灭人欲更为官方指导思想。在大明王朝,心学进一步发展,涌现了一批思想家,反对儒家思想对人天性的束缚,关注人本身的需求,及个性的自由。理学思想开始被动摇。提出“知行合一”,“天理者,天然自有之理也;良知者,不虑而知,不学而能者也。”r“即事是学,即事是道;愚夫愚妇,与知能行便是道。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百姓日用即道。”“知得身是天下国家之本,则以天地万物依于己,不以己依于天地万物”。后期,清兵压境,读书人厌倦空谈的学理,提出“经世致用”,不过这一学说也只是谈谈而已。
明朝从建国初期的皇权独揽,到中后期内阁票拟,帝国的运转依靠于制度,而此时皇帝只是一个代表礼仪的工具,无论皇帝才能如何,帝国都可以运转下去。继而来之的是不断的朋党之争,当然这不只是明朝存在,任何时候都如此。各种不可思议的事情的发生甚至在当时看来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也许将在明帝国将掀起一阵腥风血雨。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帝国的启蒙:明朝的历史裂变》读后感_9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