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物里的旧光阴》读后感2000字
童年旧光阴
——读项丽敏《器物中的旧光阴》有感
很偶然地读到项丽敏的《器物中的旧光阴》,项丽敏和我是同时代人,她居皖南,我居浙中。她书中提及的竹椅、锅炝炉子、烘笼、百子筒、凉床、狗气死等等,是七八十年代皖南、江浙生活中常用的器物。我都见过,有些也都用过。随着项丽敏优雅知性的文字描述,重温了那段艰苦又温暖的记忆。回忆时常常有重拾那段时光的错觉,如若时光真能回到重前,我想,我唯一的愿望是我可以拥有很多很多的书。
文中有些情怀总是能够引起我们的共鸣,比如:酸菜缸可不像人那样容易苍老,当父亲额头的皱纹一层层增加时,酸菜缸还是他小时候所见的样子,没有丝毫的变化——大概越是粗粝的东西越以得起时光吧。
“鸡叫二遍,父亲挑着最后一桶水回来了,脚步穿过院门、堂前到了厨房,一只水桶被放在地上,另一只水桶贴着水缸边沿,倾倒,水’
父亲,这个温暖的称呼。项丽敏的字里行间,处处充满了父爱。在阅读她缓缓倾诉的文字的时候,我的内心也腾起对父亲的回忆,童年生活中的器物,以及与那一切相关故事……
小时候因为家里要打家具,父亲到山区里买了原木,再借了两辆平板车,把原木拉到十里路之外的小镇上钜成薄板。那年我大约是十岁,也可能是十二岁,我完全记不清了,应我的要求,父亲把他的车子让给我拉,他自己则和同事聊着天,聊着聊着,他就忘记了我。而我车子拉得高兴,路稍稍有点小下坡,车子渐渐地快起来,我就一路小跑,乌溪江山区里么,上坡下坡是常见的,但这个坡是那一带最长最陡的,在这个急弯急陡的路段曾出过很多事故。我全然没有发觉危险离我越来越近。车子越来越快,而且前面还有一个急弯!我努力地想去控制车子速度和方向,但以我的力量根本没有办法,我不知道板车下坡时可以让车把侧高高地翘起,让尾部的两根木档接触地面,以曾加阻力。车子一拐过弯头,就完全失控了。就在我感到板车会把我撞倒并碾过我的瞬间,我放开车把,向左跳出。车子疯了一般向右冲去,并撞向了右侧山墙,原木散落一地。我呆呆地看着,想着自己闯了祸,不知道会不会挨骂,只见父亲和他的同事着急地追过来,见我没事,松了口气。父亲并没有责我,只是摸了摸我的头,问“没事吧”。
其实天底下的父爱都是一样温暖的。尽管我长大以后,渐渐发现父亲不像我童年时崇拜的那般无所不能,但童年时,他给予我的爱却是一抹有温度的回忆。
项丽敏和我一样,小时候是被父亲宠爱的疯丫头。她会偷偷地拿了妈妈的钥匙,打开柜子偷吃月饼。她在擦洗水缸的时候由于人小,一个倒栽葱,就掉进了水缸里,幸亏得哥哥提着她的脚立即把她给拎出来了。她也跟着哥哥去砍柴,柴刀会往自己的手上砍去……每个人的童年都会有那么多值得回忆和珍藏的片段。
在读书的过程中,也可以学到以前不曾懂得的知识,她在文中描述榔槌,“做榔槌的木料得选用上百年的黄檀。黄檀的质地坚韧,有弹性,耐磨损。”还有,“制作凉床是扳匠的手艺”比如竹床、竹椅、各种桶。需要弯曲工艺的。而篾匠,则的制作竹簟的。浙江的越剧《九斤姑娘》,九斤姑娘的父亲就是一个箍桶匠,也就是扳匠。关于箍桶,戏文里有一段很精彩的问答。
项丽敏的皖南,她的烘笼,在我的老家浦江,是叫火熜。其实小孩子们并不怕冷,擒着火熜疯跑,一会儿火熜就变得凉冰冰,火全熄了。有时候会在火熜里煨点小东西吃,比如玉米粒、小板栗之类,等玉米粒闻着香了,取出,玉米粒上粘满了炭灰,但却软糯得很,非常好吃。记得有一次悄悄地用火熜煨东西吃,父母突然回来,情急之下把火熜往被窝里一塞,心想等他们走开我再取出。可是等父母走开,我也忘了。直到被窝被烧了个窟窿,万幸的是没有酿成火灾。我好像也并未因此挨打,是怎么度过那场风暴的,我完全忘了。
童年记忆中还有永久牌自行车、春风牌收音机,还有鞋楦头。记得小时候我和姐姐穿的鞋都是母亲亲手做的,我看她熬浆糊、做千层底的鞋底子、依着报纸剪的鞋样做鞋面,最后的工序是鞋底鞋面的缝合。
《器物中的旧光阴》一共写了37件旧器物,每一种器物都配了彩图。从厅堂到卧室,再到厨房,常见的器物都囊括其中,晃如一卷乡村生活画卷,借着这些器物串在一起,同样,被串起的还有作者的整个童年时光。书的第二部分内容是“皖南乡村段落”,这一部分就不及第一部分吸引人了。毕竟其他人没有在皖南太平湖畔生活,感染力要差不少。但这本书仅凭第一部分就很值得一读了。
紫含联系我,让我推荐几本书,写简介。我推荐了五本,其中一本就是《器物里的旧光阴》。这本书在豆瓣读书的得分并不是很高,7.3分。但作为一本休闲美文来说,它所特有的情怀还是能捕捉很大一批人的敏感点的。推荐书单后来发在抱山书院的公众号上,还有不少人因此去阅读了。
陈定謇老师笑对书友书店的老板说,又收获一枚“西门妹纸”(书友书店在小西门)。我想是的。
周采薇
2017年8月5日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器物里的旧光阴》读后感_2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