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张居正大传》读后感_1200字

《张居正大传》读后感1200字

#读书 《张居正大传》 朱东润著。这本书描述了张居正从神童成长为政治家、改革家的过程,书中旁征博引,考证详细,看得出作者对此书倾注了不少心血。之所以突然对张居正感兴趣,是因为之前读的《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中没有张居正,所以想深入了解下这个人。因此看了明朝那些事儿的相关章节,又读了这本传记。这两本书的作者对张居正都评价非常高,都认为他是明代最优秀的内阁首辅,最卓越的政治家。个人读完后感想如下:

1,挫折的作用。张居正12岁中秀才,有神童的美誉,也曾有机会13岁中举,但是当时的巡抚为了给他一些挫折,故意没有让他成为举人。巡抚的理由是,张居正如果年少成名,人生一帆风顺,那么未来可能会成为一个只会吟风弄月的风流才子,但国家却少了一位栋梁之才。张居正后来得知真相后,认同了这个判断。

2,政治天才。当严嵩和徐阶两人激烈斗争的时候,一般人都会选择明确站队,经历庚戌之变的蒙古劫掠后,张居正心里是反严嵩的,但是表面上却和严嵩关系还挺好,徐阶对他的提拔也没得到严嵩的反对和猜疑。能够在血雨腥风的斗争中斡旋于两个老狐狸之间,张居正的政治天份真是不寻常。

3,理论与实际。张居正一个公认的特点是务实,他在考成法的奏疏就提到,立法不难,难在执行。从他传世的文章里也能看到,没有什么词藻华丽,或者文学价值高的作品,更多的是信件、奏疏等文章。张居正面对一个庞大复杂的官僚集团,都能够提高这个集团的执行力,而我们个人却连提高自己的执行力都成问题,想想当年他的所作所为,真配得上卓越二字。

4,王安石。张居正与王安石都是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提到改革也很容易把他俩拿来作对比,就我有限的阅读来看,他俩至少有以下不同。

一是改革的深度不同。就像一架汽车,王安石的方案是换动力总成,换各个系统,而张居正的方法是添润滑油,修修补补。

二是广度不同。张居正的改革限于官僚系统,财税范围内,而王安石动了农业、水利、兵役以及财政系统,范围更广。

三是手段不同。王安石人称拗相公,刚猛有余,变通不足,他推行变法的原则是三不,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而张居正的方案是,任何事情都要按照基本法,要按照祖宗的法来进行,当然他的决定权也是很重要的。这样一来变法的阻力就小了很多。这点后来的戊戌变法也学了一半,康有为写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不过维新派没有关键的决定权。

四是对手不同。王安石的对手包括司马光这样的大佬,还有中后期意志不坚定的神宗,还有心怀鬼胎的队友。而张居正生前基本将对手压制得没有还手之力,皇帝是学生,太监是死党,虽然后期官僚队伍里也出了弹劾自己的人,但是不影响大局。

不过两人变法也有一些相似的地方,最有意思的是,两人服务的BOSS庙号都是神宗,宋神宗赵顼和明神宗朱翊钧。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张居正大传》读后感_12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