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哈佛经典讲座》读后感_2900字

《哈佛经典讲座》读后感2900字

虽然只是30位哈佛教授的随笔和评论,但各位教授都是各领域的真正专家,其文字不仅充满智慧、独立见解,且文笔流畅,激情澎湃,可读性甚高。下面摘录部分精彩文字:
“希腊哲学是人类最伟大的智慧遗产。在希腊诞生之前,一切抽象概念,比如时间、意志、空间、美、真等,从来不曾在其他文明和语言中出现过。这些抽象词汇不尽完美,却非常重要,正因为有了它们,希腊勤勉而敏锐的知识分子迅速地建起了自己的哲学体系——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芝诺完美地诠释了这个体系。”
“日耳曼人头脑简单,容易受骗上当又非常迷信,于是拉丁牧师们很快就学会如何利用他们,给他们灌输基督教崇高的理想和道德标准。他们不仅通过宗教来控制日耳曼人,还很快成为日耳曼王国的民政官、立法者以及精神领袖。 ”
“文艺复兴是发现人的时代。很重要的一点是,不仅是发现普通意义上的人,而且是发现个体。”
“哲学之要义,就在证明常识不可靠,证明庸俗的成功标准的缺乏根据。”
“而哲学家是这样一种人:尽管可能被认为想法古怪,但他却依然要冒着这种风险去挑战常识;他站在多数人的对立面,这么做不是为了对抗,而是要引导多数人去反思,反思那些由于惰性或盲目而被视为天经地义的东西。他是一位批评者,不计后果;他是一位提问者,不可抑制;他的提问没有尽头。每当觉得人类智性堕入昏沉,哲学家便想方设法将其刺醒。每个时代都有一次哲学兴趣的蓬勃复兴,都有一次新的哲学运动,并且这种现象具有周期性,这是事实。”
“创造时代的大师的命运就是:他们的思想在他们身后很快就会变味,变得面目全非。”
“宗教蕴含在外在仪式的内在价值之中。所有宗教文本也都如此。信徒因为阅读它们,灵魂得以升华、内心充满感动与慰藉,并且产生敬畏之情,这就是这些文本的宗教意义所在。若是一个人没有信徒应该有的态度,甚至做不到哪怕是在某一个瞬间拥有这样的态度,那么他就无法理解这种宗教的意义。
可能这样的要求看起来是强人所难。一个人怎么可能让自己依次信仰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婆罗门教和儒教呢?但是,这种可能性还是存在的。所有不同宗教的信徒,他们的信仰中总有些许共通之处吧?一个人是不是能暂时抛开自己信仰的宗教中特有的元素,同时保留一种所有宗教的共通之处,从而更好地理解每一种宗教呢?一个英国人要想理解一个法国人,可以先忘掉自己的英国人身份,而更多地从人的共性角度去了解这个法国人。同样,一个基督徒要想理解伊斯兰教,也可以先忘掉自己基督教信徒的身份,而更多地从宗教的共性出发去理解伊斯兰教。菲尔丁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不论你到什么地方去,也不论你信仰的是什么,只要你的耳朵善于倾听,只要你的心与世间万物和谐相处,你就总能听到那同一首旋律。”也就是说,所有的宗教都有一个共通之处,它是联结不同信仰的纽带。如果我们了解并且能够感受到这种“共通的宗教”,就能够突破自己原来的宗教信仰的限制。 ”
“我们一定还要避免另一种错误的看法,即认为宗教应该摒弃个性,只保留共性。如果一种宗教仅有一切宗教所共有的东西,那么它压根就不是宗教了。世人对宗教既有普遍的需求,也有特殊的需求。任何一种宗教都必须满足具体的群体或者个人的需求,而绝非抽象的人的需求。或许,更严格来讲,世上有多少信徒或礼拜者,就有多少种宗教。”
“有多少遵守法律、服从权威或忠于本国政权的人思考过政府的用途?大多数人都觉得政府就应该是像目前这样的,或者根本就没有思考过政府应该是什么样的,而是仅仅执着于派系纷争或者发泄个人不满情绪。类似的,大多数人也没能把宗教视作一个普遍事实或视作一种人类制度。他们只能意识到自己所信仰宗教的特别之处,或者是非常偏执地认为宗教就是他们所信仰的“那一种”宗教,而其他的宗教都不算宗教。在大多数基督徒的眼中,信教跟信基督教就是同一回事;与他们信仰不同,就意味着“没有信仰”。”
“在这痛苦的一课面前,我们能学到点什么呢?如果我们要继续生活,就一定不能绝望;因为活着就是去希望,并且去积极寻求从每一个困境中解脱的方法。同时,只要活着就会意识到自身的局限性和依赖性,就意味着要寻求帮助。如果人所不能掌控的力量确实决定着他的命运,那么他就必须争取战胜这种力量,或者跟它联合起来。我相信,这就是宗教产生的根源:人在意识到自己的无助之后,试图与那些真正决定他命运的力量联合起来。宗教归根结底是一种需求感,是确信人能够获得的世俗之物都是不可靠不长久的,是通过与掌控自己命运的东西达成妥协找到的救赎之路。于是我们可以说,宗教在恐惧中产生,在希望中成型。 ”
“宗教是在黑暗中的一跃”
“至此,我们很自然地得出结论——宗教的普世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它产生于人类的普遍需要;另一方面,它拥有普世的价值,故而不论其中可能有多少谬误或无知,宗教皆能使平凡的生活获得升华、获得威严。真宗教好于伪宗教,同样能肯定的还有,有宗教好过无宗教。 ”
“如果想给儒教下一个定义,那么这些经书带给我们的是一种觉醒了的生活理念,是一种社会理想,这一理想要求人们忠于一种古老的、将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联系起来的民族宗教。 ”
“我们中存在着这样一些人,他们天生就能够捕捉幻象,这是一种更深刻、更持久的洞察能力。他们自由的心灵能够比一般人看得更高更远。他们看到地球披上了华丽的霓裳,听到沉默的世界言说着自己的存在,体悟生命的谜语揭示出自身的谜底。他们能够捕捉到那瞬间闪现的灵感,而对其他人来说,这种灵感则太过短暂;而且,他们还具有塑造的能力,能够将瞬间塑造成永恒。能捕捉幻象的人是预言家和先知;而能塑造幻象、重现灵感的人则是艺术家和诗人。 ”
“在弥尔顿看来,人并不是可怜的木偶,也不是环境的奴隶(亚当和夏娃即便生活在理想的环境中,还是犯下了罪),而是完全掌握其自身命运的主人。上帝亲自赋予了他意志的自由,所有的宇宙精神都关注着他会利用这自由做些什么。
另一方面,没有一个诗人像弥尔顿那样深刻地觉察到人的这种高贵地位给自己带来的持续的危险。除非他在自由之身下抛弃一切世俗的诱惑,包括最难抗拒的诱惑,否则他就会因背叛精神准则而受到惩罚,而且这惩罚不只是针对他,无辜的同胞也会遭到牵连。《科马斯》中的那位夫人,《失乐园》中的亚当、夏娃和基督以及力士参孙所遇到的种种严肃的道德困境,并非特殊情况,而是代表了人每时每刻的真实的生活状态。时而冒出一个绝佳的机会,时而遇到一个致命的危险,决定权完全掌握在诗人自己的手中!然而,在他笔下,我们看不到恐慌,看不到歇斯底里的求救,灵魂就像庄重的语言一般肃穆安详。在世俗生活中独立自由、毫不妥协,在上帝面前保持耐心与谦卑,这些都是使我们最终得以自我救赎的美德。 ”
“人们只有全面领悟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才能真正透彻理解教育的结果。只为自己而活的人应该越来越少,为大众的利益而活的人越来越多,这不仅仅是地球上人口增长的结果,也是人类(包括个体和社会)进步的必要条件。如果一种文化缺乏强大的服务力量,那么它就是一种贫瘠的文化。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就是要有能力以一种正常的生活关系与他人友好共处,并为了共同利益而努力。”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哈佛经典讲座》读后感_29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