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俾斯麦:德意志帝国的缔造者》读后感1100字
1898年,这位叱咤欧洲的\铁血\首相终于与世长辞。在他的坟墓上,郝然写着\威廉一世的忠臣\。是皇帝给予了他知遇之恩,让他从没落的贵族到了国民敬畏爱戴的首相,这份恩情他即使年迈已然不忘。在他的一生当中,他始终致力于德国的统一,他注重实际,善用策略,在8年的时间里把德国从一个分散的邦联变成一个统一的帝国,他是德国的恩人。这不因他傲慢、强横而有所改变。
但建立于专制的统治又能持续多久,国王能随意任免首相,终逃不过一朝天子一朝臣的命运,威廉一世死后,与新的皇帝的不和日益激化,他终是从他一生中最明媚的政治舞台隐退了下来。晚年无事,就只能整理自己的回忆录,他好像与他一手建立的帝国毫无关联了。他能窥见德国的危机,能洞察德国的未来,但是也只能看着它一点点的偏离他预想的轨道。德国统一了,不知道什么时候又会面临分离地危险。
他曾说:\议会和讨论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只有‘铁和血‘能\,固执的我也喜欢做假设,如果当初他不那么强硬专制,德国的命运会不会不一样,世界的进程会不会因此而不一样,两次世界大战是不是也没有机会面世。后来我突然明白,假设于历史毫无意义,当时的德国也无法依赖民主而实现统一。国内的利益盘根错节、邦联四分五裂、列强虎视眈眈,自由主义无法带给德国强大,无法实现统一,唯有强硬才能让这个国家走向联合。民众总是善变的,他们憎恨俾斯麦的专横跋扈,但是当他给他们带来荣耀和统一,他们又用鲜花和掌声欢迎他。他们反对普奥战争,但当普鲁士的大军浩浩荡荡地开进普鲁士并取得胜利时,他们又欢呼雀跃。普法战争当然也在反对之列,一方面是对这个曾经由拿破仑率领征战欧洲的强势民族的恐惧,一方面他们有对它充满向往,当德国的军队包围巴黎的时候,德国民众和士兵的贪婪像小蛇一样慢慢长大,他们不仅索要50亿法郎的巨额赔款,还有将阿尔萨斯和洛林并入德国的版图。俾斯麦无数次地拒绝了谈判者的要求,让他们的邻居碰了一鼻子灰,只能掩面哭泣。一个少年站在山头看着沦陷的祖国,毅然决然要向他的强邻讨回公道。德国和法国之间的恩怨便如燃烧的火焰般越来越大。
而俾斯麦在这个过程中显然是小心翼翼的,他既担心英国干涉,又担心对法国的苛责太过可能会埋下恶果。但当一个国家的贪婪之心在酝酿滋长,首相可以不顾一切决定开战,但却无法让民众放弃这种欲望。几十年后,法国把曾经受的屈辱如数奉还,在同样的凡尔赛宫,当初忍辱签字的法国人,变成了咄咄逼人让德国人签字的可笑小丑。
这样为利益而无所其极的政治便像黑色幽默的喜剧一样,主演的角色一直在变,内容都是寡淡的重复。只不过时代赋予了俾斯麦不一样的光环,让他为世界熟知。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俾斯麦:德意志帝国的缔造者》读后感_1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