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作为般若经的浓缩本,“缘起性空”是其核心思想,但又进一步从“对外扫相”和“对内破执”两个角度去讲“空”。《心经》是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来对外破五蕴身,以“心无挂碍”来破心执。
「心经」读后感 心得体会 第(1)篇
《心经》《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到彼岸有六法。智慧能统摄五波罗蜜,故独举智慧言。 (“远离颠倒梦想”《心经》重要的一句)心 经: 万卷佛心只此心,光明寂照见天真。 若还挂碍连根尽,便是消遥自在身。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心经》智慧到彼岸,不是口诵,须是心行,故曰“行”;又非浅近仓卒之功,故曰“深”。 智慧统攝六度万行,行至于深,则无始以来之习染尽消,而吾心之苦厄度矣。观自在,自在就是无所在而又无所不在(无住而住),应无所住,而住本性(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金刚经》庄严净土分第十),住无所住。《华严经》事事返照,时时内验,自然灵机活泼,应用不滞;不为物转,渐渐返流全一,安住心现。直至六根互用,五蕴尽空,性光点滴不漏,而性海之全现矣。六根皆可见性,然观音、文殊即从自根一门深入。盖性即是觉、圆、通常三项俱足。惟耳根最利,十方击鼓,十处皆闻;隔壁听响,远迩绵闻,可知其通;击鼓有声,不击无声。闻有闻无,闻不生灭,可知其常。以验圆、通、常性,尤属完备,故诸大菩萨,皆从比证。《西游记》黄风岭唐僧有难(第二十回)开篇,唐僧觉悟了《心经》后,一篇偈颂:法本从心生,还是从心灭。生灭尽由谁,请君自辨别。既然皆己心,何用别人说!只须下苦功,扭出铁中血。绒强着鼻穿,挽定虚空结。拴在无为树,不使他颠劣。莫认贼为子,心法都忘绝。休教他瞒我,一拳先打彻。现心亦无心,现法法也辍。人牛不见时,碧天光皎浩。秋月一的圆,彼此难分别。如惟宽禅师说:劝君学道莫贪求,万事无心道合头。无心始体无心道,体得天心道也休。段真人也说:心内观心觅本心,心心俱绝见真心。真心明彻通三界,外道天魔不敢侵。世奇首也说道:诸法空故我心空,我心空故诸法同。诸法我心无别体,只在而今一念中。《心经》的奥妙就在于破除了一切的执着,从有心做到无心,从聪明进入了“糊涂”,而见识到了真正的诸法本相,从而改变了人生观和自然观,得到了觉悟与成就。所以我们说:生灭皆由心,心是是非者。生心生是非,无心无生灭。欲超是非处,先求无心诀。心佛两忘处,自然与道合。此经直指人心本体,欲人认著自己本来面目也。
「心经」读后感 心得体会 第(2)篇
一撇一捺是个人,一横一竖是个神。一生一灭是无常,一得一失是修行。一山一水一世界,一花一木一菩提。如今我来做偈语,以供世人听:树是菩提树,台是明镜台。本就是一物,处处皆尘埃。既然有偈语,听我解说明,我见即我悟,所说不能明,真假难分辨,智慧一笑中。树即是色,台即是空,树即是水,台即是光,树即是母,台即是父,树即是女,台即是男,树即是菩萨,台即是佛祖,终归要归尘土,都是宇宙间的一细微不入眼界的东西,微不足道,何来高低贵贱之分。放眼望去,何来的这样那样的自我设限,都是蝼蚁一般不二。另劝修行之人,修佛一般有三阶段:开始不信佛,没有什么道法,也不用管什么苦厄、般若,反而快活。后来信佛,出现各种佛相、法相、禅相、开悟相、本心相、空明相、困惑相、郁闷相、不吃不饿相,就像过关打怪一样,终日为解惑、悟开、修本心、佛法搞的饭不想睡不安。再后来知佛,明理知性,也就回归本心,佛就是佛,就是一种信仰,一种感觉,一种境界,一种文化体系,一种传承。而我们听佛音、抄佛经,修禅明心,达到了心静自然,坦然面对现实,完成一次生命的蜕变,就是化如来境,就能成就自己,成就他人,也就成佛了。有人问吾,何为无心空心死心之别?吾答说:喝酒饮茶吃肉。就这么简单,懂不懂在于你心。在此另作一讲,只作谈话,非法也。无心、空心、死心,就是喝酒、饮茶、吃肉。信佛还喝酒,不外乎要么不是真心,要么就是迷乱状态,失了本心。此不是无心,问无心者亦是为有心,实为迷失。你自己迷失了,却来问我法,我有何法。信佛饮茶,是为:有所得亦无所得,是为有得,故已达到了一定境界,有所为有所不为,有信仰又有坚持,这就是般若智慧,此为空心,空心者有心但不装挂碍,成空杯心态,能成更大事业。信佛吃肉,就是一个虚伪的混账,或者是一个死心眼子木呆之人,根本就是一个无所畏惧,无所信仰的人。正如:有些人活着,但是已经死了,说的就是这种人。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心经」读后感 心得体会(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