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杨振宁、柳传志、俞敏洪、茅于轼、张鸣、张颐武、何亮亮等人力荐!荣获《亚洲周刊》2011年度华文十大好书之冠,以及诸多大奖,好评如潮。这是一部全景展现20世纪中国学术大师命运变迁的史诗巨著,记叙抗战年代学人的艰苦卓绝,再现国难当头大师的风骨典范。所谓“南渡北归”,即上个世纪大批知识分子冒着抗战的炮火由中原迁往西南之地,而后再回归中原的故事。整部作品的时间跨度近一个世纪,所涉人物囊括了二十世纪人文科学领域的大部分大师级人物,如蔡元培、王国维、梁启超、梅贻琦、陈寅恪、钱锺书等。作品对这些知识分子群体命运作了细致的探查与披露,对各种因缘际会和埋藏于历史深处的人事纠葛、爱恨情仇进行了有理有据的释解,读来令人心胸豁然开朗的同时,又不胜唏嘘,扼腕浩叹。书中引用了台湾中研院大量珍贵史料、照片,以及大量亲历者采访资料,如曾氏家族后人、刘文典等大师后人亲述。
「南渡北归(增订版)(全集)」读后感 心得体会 第(1)篇
南渡北归
1.当一个中央集权强势出现的时候,往往会带来经济的高度繁荣,而在集权丧失的乱世,却往往是思想和文化的活跃期。
2.那时的留学生,没有一个人想在美国长久地呆下去,也根本没有人想做这样的梦。那时的留学生,都是在毕业之后就回国的。
3.这本书里,有知识分子迁徙西南大后方,组建西南联大,也有很详细、很悲壮的抗战史,一寸山河一寸血,那些悲壮的经历,不仅仅是历史书上的寥寥数语,而是国家动荡,军民一心,抗击日军。
4.当我们在怀念一个时代时,到底在怀念着什么?诚然民国期间文盲率很高、国家动荡,可是“民国之后,再无大师”,我们怀念那个时代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怀念艰苦环境下玉汝于成的精神,怀念它的自由、开放,怀念那些百家争鸣的思想和文化,那是现在这个时代所缺乏和怀念的。
5.如果有机会去台湾,一定要去看看“傅钟”、“梅园”,还有中山大学校内的陈寅恪故居,百年过后,那些贵族“俞陈曾傅梁”烟消云散,可我们仍怀念他们的家族传承、教育理念,“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6.第三部《离别》,这个时代里闪耀着光辉的大师们纷纷远去,北归残梦终成空,看的压抑、难过。
学生:现在是各种主义相争雄的时候,请问老师哪一派才是真理?
老师:凡属所谓“时代精神”,掀起一个时代人兴奋的,都未必可靠,也未必能持久。
学生:什么才是比较持久而可靠的思想呢?
老师:经过自己长久努力思考出来的东西。比如说,休谟、康德、罗素的思想……
7.最后以西南联大校歌结尾,以纪念这样一个时代,那些才华横溢、心怀天下的大师们:
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绝徼移栽桢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尽笳吹,弦诵在山城,情弥切。
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便一成三户,壮怀难折。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
「南渡北归(增订版)(全集)」读后感 心得体会 第(2)篇
历经一个月,四十个小时终于看完了这一部大作。它以抗战时期为主轴,反映中国知识分子理想、追求与不同命运的故事,特别是一些突然消失的大师的出炉,及其被封存的故事重现,让我耳目一新。如刘文典、李济.....它分为南渡、北归和离别三部曲。出版后在大陆和台湾都引起了强大反响。抗战时期知识分子的难渡是被迫的,正如晋人南渡,宋赵构南渡和明弘光南渡一样,都是为了保存实力,不得已而为之。可不一样的是,辗转几千里在李庄蜗居几年后,这帮中国脊梁北归了。他们投入了国家建设,发挥了积极的贡献!积贫积弱的中国,在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之后,大批有识之士涌现出来。傅斯年_世间少有的天才,孔子之后第一人;陈寅恪_三百年乃得一见的文学大师;林徽因_万古人间四月天;金岳霖_越名教而任自然,晋人风流,现代哲学第一人;梁思成_营造学社奠基人,中国建筑学之父;刘文典_“二云”居士,狂傲不羁……他们曾留洋,颠沛流离,受尽苦难,终成一代宗师。他们传奇的一生,透过本书让我们更加了解,同时又更加惊叹。时势造英雄,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并吞天下之心,吞吐宇宙之志也。大师之后再无大师。大师的精神犹在,我辈定师古而自立自强。陈寅恪的独立治学,眼盲之后的锲而不舍;陈梦家的笔耕不辍,面对糟粕的环境时顽强的毅力;傅斯年的博览群书,对史语所的倾心,后辈人才的培养;梁思永不顾身体,情系考古学……他们是普通人,却成为了一代宗师,偶然也是必然!最后,想起曾昭抡的告诫。有一次演讲说过这样一段话:“我常想,人生在世界上,成为社会的一分子,应该抱着两种愿望。一种是产生成绩,一种是使自己成为一个有趣的人。这两种愿望若要达到,只有从读书入手。”而“从事职业以外,假如要使自己成为一个有趣的人,一位别人愿意亲近的朋友,那就更非多读书不行。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南渡北归(增订版)(全集)」读后感 心得体会(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