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记录作者1977—1979年在北京朝内大街166号人民文学出版社“借调式写作”的人和事。书中有大量具有史料价值的珍贵资料,是乍暖还寒的季节不可或缺的见证。在那个年代,这些记忆一如江河早春的凌汛,带着不可遏制的春意迅猛地来到人间。
「凌汛:朝内大街166号」读后感 心得体会
第21本#百日百书计划#
前几天任正非接受采访,记者问他华为现在是不是到了最艰难的时间,任正非说没有啊,孟晚舟时间出来之前,华为确实是很艰难的,因为很多员工都倦怠了,懒惰了,而现在,华为中每一个人都斗志满满,意气昂扬,怎么能说华为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呢?
渣渣前几天和我说,不管这次华为事件的结果如何,这段时期都会被载入到华为的大事记里面了。
一个人,或者说一个企业,最好的日子也许是充满困难的,但是也正是那段时间,人是最充实的,最难忘的。
冯骥才在朝内大街166号的日子也是这样,那段时间文革刚刚结束,写作这件事儿仍然束缚多多,冯骥才在那段艰难的日子里构思了他的那篇《义和拳》,也是因为这篇小说,他进入了人文社,吃住都和一群作家在一起。
如今看来那样的日子只能说是太爽了,一个人每天要做的事情就是自己正喜欢的,而且周围都是和自己一样的人,甚至是那些在此方面的才华比自己的优秀的,还有老师对自己的不足给予帮助。
那时文革还未定性,可是已经有作家敢写那些站在风口浪尖的文字了,各种代表就是刘心武的《班主任》,由此开启了文革后伤痕文学的大门,冯骥才也在稍后写了作品《铺花的歧路》,讲的是一个在文革中杀了自己老师的学生,在文革后悔不当初的故事。
多年之后我们仍然对红卫兵的行为不齿,可是那场灾难刚刚结束,冯骥才就用文字告诉我们,红卫兵其实只是一堆走入歧路的孩子,如果把这种思维放大,那慢慢历史中,走入歧路的不是只有孩子呢.....
文革是一个绕不开的坎儿,这段时间我阅读,其实并没有想读文革相关的故事,但是每每读到中国现当代文学,读着读着就走进了文革,可见那段时间对文坛影响有多大啊。
冯先生在书里吐槽,说人们都吐槽那段时间的文学过于关注政治,其实并不是只是文学,整个社会都过于关注政治,文学当然也无法幸免。
也是因此,那段时间的文坛可谓是在艰难前行,可喜的是终究从那一时期开始,一切都在向前走,冯骥才成了文革后第一个得到稿费的作家,而后他的作品也越来越放得开,写得好。
冯骥才怀念朝内大街166号,更多的,也是在怀念那段时间的朋友和自己一起努力的日子吧。
我的“朝内大街166号”又是哪里呢?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凌汛:朝内大街166号」读后感 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