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恶意》,才算真正认识东野圭吾!畅销书作家出国前夜在家中被杀,凶手很快落网,对罪行供认不讳……小说一开始,案件便告侦结。在彻查被害人与凶手的过去之后,加贺警官面对看似平淡无奇的案件,却感到如坠万丈深渊一般无边的寒意。本书是东野圭吾挑战推理小说写作极限的杰作,受到读者、评论界广泛好评。本书被列为东野圭吾的巅峰之作,与《白夜行》同享光辉与荣耀,这两部作品恰似两生花——《白夜行》为爱粉身碎骨,《恶意》因恨万劫不复。
「恶意」读后感 心得体会 第(1)篇
“别出心裁”的恶意5.1花了近五小时看完的一本书,看到约百分之八十之后,才慢慢明白为何叫“恶意”,真的是满满的恶意啊,从小学延续到案发的恶意,生生导出了这一出好戏。先入为主的开头:习惯看推理小说时关注开头,因为开头总能暗示了些什么。这一次也不例外,可是却结结实实栽了跟头。开头一章是野野口的手记,一上来就是他与日高谈论杀猫的情节,他对日高杀猫的描写使人对日高恨得牙痒痒,这个人物是坏蛋的认识就此埋下了。直至野野口在手记中描写日高如何利用他的“谋杀未遂”与初美的幸福要挟他为日高代笔,我都没有看出什么,也不曾怀疑什么。因为一个连猫这种家养温顺的宠物都不惜下杀手的人,会威胁自己妻子“出轨”的对象想必也不会奇怪。在加贺揭露真相之前,一直都是被野野口设置的情节牵着走。两个视角的叙述:小说大部分是野野口的口吻和加贺警官的口吻叙述,除了其中一章是加贺调查的认识被害与凶手的人的一部分口述。两个视角穿插叙述,既连贯又有交叉,对同一问题两者有不同的解释,警官也有不同的推论。不觉得乱,反而使悬疑加深了。这个过程就像,野野口在设置疑障,加贺在一层一层地抽丝剥茧,很是精彩。这是一股从校园暴力沿伸出来的恶意,跨越时空,从而导引了一次精心设计的谋杀。野野口在很小时就对日高产生了偏见,这些偏见大多源于其母亲,所以父母的言传身教何其重要。他在初中时代备受校园暴力压力,即使他不是被欺负的人反而是跟着欺负别人的人,可是他却也是被迫去欺负人,或许那个被他按住给藤尾强奸的女生是他一辈子的噩梦。面对知道有骨气的少年日高,或许他是自卑的;面对成为了作家(他自己也梦想成为)的日高,他是妒忌的;面对知道真相想保住秘密的日高,他却是不信任的。在他计划恁久,不惜寒冬拍摄录像,抄改日高小说反而污蔑日高逼其代笔,制造与日高初美“相爱”,最终杀害日高的过程中,他可有想过留存一丝良心?深以为,这部小说高明之处在于,作者边让加贺在寻找杀人动机过程中得出一个个结论,比如野野口与初美的关系、日高逼野野口成为影子写手、日高的小说是野野口所写,然后又让他全部推翻先前的结论,得出完全相反的。这样的行文一气呵成,结局又确实出人意料。看推理小说只佩服作者行文构思,看得开心就好,不喜挑刺儿。2017/05/01于深圳 当归
「恶意」读后感 心得体会 第(2)篇
以第一人称手记的形式交替陈述,读者和警察一起,在心中构建起受害人的形象,最后却出现巨大的反差,凶手确实很厉害!东野圭吾的手法确实也很厉害!探讨一下凶手的心理,如最后所说,凶手最开始是因为母亲对邻居以及周围人的蔑视也产生这样的态度的。内心深处是自卑的,嫉妒被害者,小学时嫉妒被害者一副大哥哥照顾他的关系,初中时作为校园暴力施暴者对被害者施暴,而被害者却能原谅他,嫉妒被害者的宽容大度,凶手也有作家梦,而被害者作为畅销书作家更让其嫉妒不已,还有一点,猜想凶手和被害者在初中时,被害者充满正义感敢于反抗校园暴力,而凶手内心想反抗却不敢反抗,还与校园暴力同流合污,协同强暴案的发生,这也加深了凶手对被害者的嫉妒吧。其实就是,凶手内心深处痛恨的人是软弱无能的自己,理想中的自己是被害者那样的形象,而把想杀死的软弱无能的自己投射到被害者身上,加上绝症以及担心被公之于众的黑历史,最终导致了杀人。当然杀人确实也是其中一小部分,最终要的是被害者的形象坍塌,因为自己已没有什么输不起的了,能再活几个月,再赚点影子作家的名声也算是锦上添花吧。或者,还有种解释:自己就要死了,拉上一个自己讨厌的人陪自己,让自己讨厌的人身败名裂。心理确实变态。也是,要心中怀有怎样的恶意才会这样,这样子的恶意要积累怎样多怎样长的时间才能爆发出来!我想,凶手在计划犯案的时候,也许在计划犯案之前,已然也会意识自己是不是真的太坏,也就是从旁观者角度来看自己,也会意识到自己心理太过变态吧,但他作了选择,下定决心,恶就这么恶下去吧。潜意识的东西,哪天我们自己意识到了,要认真对待,有些东西还是可以纠正的,自我心理暗示和积极的行为。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恶意」读后感 心得体会(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