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人格分裂纪实小说,即将改编成电影《拥挤的房间》,由好莱坞影星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主演!而且其题材直接来源于真实案件,而且是美国历史上最为有争议的案件之一。1977年,美国俄亥俄州连续强暴案嫌犯比利·米利根被警方逮捕,但是他对自己犯下的罪行居然毫无记忆。事实上,在他体内总共有24个人格存在,这些人格不仅在性格上,甚至连智商、年龄、国籍、语言、性别等方面也都不尽相同。这些不可思议的人格,到底是如何产生的呢?他到底是个欺骗公众的骗子,或只是个不幸的受害者?父亲自杀,继父百般虐待,这让比利一方面迫切地渴望逃避这个世界──多次自杀,另一方面求生的本能又来安慰、保护自己,这两种力量纽结在一起,将比利撕成碎片。
「24个比利」读后感 心得体会 第(1)篇
看完这本书,最后并没有一个满意的结果。该书分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最精彩的,讲述了比利因犯案被抓,以及被发现多重人格和治疗的经过。第二部分较为枯燥和冗长,采用倒叙,讲述了比利从小时候到入狱事件的各种各样的经历,细节也很多。最后是比利受到的一系列判决和不公待遇。我认为比利的治疗,他的律师、医护人员、家人、作家和其他关心他的人占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包括周围的环境,风景、病人、狱友、社会成员。没有这些帮助他的人,比利早就自杀了。在前半部分看到比利从封闭状态慢慢接受自己,接受治疗,相信别人,对社会用着包容的态度来面对,真的感到非常高兴。他是一个多重人格患者,一个身体里有这么多灵魂,有正直的也有反社会的。大家就像一个大家庭。阿瑟和里根、亚伦都管理得井井有条,好的不好的都能规范下来。他们是多么聪明,善于学习,将来一定对社会有很大帮助。然而公众舆论和不了解事实的媒体肆意渲染,政府官员为了自己的利益搬弄事实,互相排挤。这样一个本来治疗得差不多的人,硬生生被舆论压力压垮多次。利玛医院,名为医院,实则监狱。他们不相信他的病症,并没有把他当作病人来看,而是当作罪犯来对待。暴力随处可见。连阿瑟和里根都没有求生欲了。最开始的热情消耗殆尽,一心求死。最开始这些其他人格为了保护比利不自杀,让他沉睡,现在反而更糟。是什么造成了这一切?实在是非常痛心。社会上还有很多不公平的地方仍需改革。另外,比利的遭遇也警醒我们,童年对孩子的影响很深远。比利幼时的受到很多虐待,为了逃避,人格不断出现。原生家庭十分重要。他母亲的不作为,继父的虐待,让一个正值成长的少年变成这样。以及学校里老师同学的嘲弄,校园暴力。比利受到了这么多的伤害,然而他对别人一点点的善意都铭记于心,当看到他还记着小时候妹妹把仅剩的钱给了一直纠缠他的小混混,并在最后的绝望和黑暗时期把遗产全部留给妹妹的时候,为比利这个悲剧人物感到悲痛。亲生父亲的遗书颠覆了自己一直以来的印象,然而还是接纳了母亲,那时他受到的冲击和震撼大概已经让他意志消沉。比利本来是一个天才!医学、绘画、打鼓、电路、逃脱术等等,一般人无法达到的在他身上全部做到了。然而这样出色的人物,受到太多不公正的对待了。不知比利最后的结局如何发展,只能说可惜、可悲又可叹。
「24个比利」读后感 心得体会 第(2)篇
因为母亲放浪,生父自杀,继父暴虐和性侵让比利的童年充满苦难,他启动自我防御机制,陆续为自己创造了23个国籍、年龄、才能、性格各异的人格。真人真事,读完觉得不可思议。
我有以下几点感想:
1.童年很重要,儿童的家庭氛围,父母对儿童的教育对孩子今后影响极大。家庭和谐,拒绝暴力,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必要因素。
2.关于媒体,现在媒体也常常暴露出假消息,窥探明星隐私,为了时效性不管不顾消息的来源和真伪盲目报道等,媒体用独断专行的语言方式误导广大群众产生误解和矛盾。
3.愿每个人都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我们要尝试去理解,去包容。
4.每个人都有潜在的一些情绪或者性格,就像里根存在暴力倾向,但是我们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让我们自己成为情绪的被动执行者。
即将开读比利战争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24个比利」读后感 心得体会(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