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静静的顿河(全集)」读后感 心得体会

静静的顿河(全集)

作者:米哈依尔·肖洛霍夫

《静静的顿河(全集)》肖洛霍夫的长篇巨著《静静的顿河》问世后约半个世纪以来,对这部作品的争论从未停止过。先是争论作家和作品的属性:肖洛霍夫是哪个阶级的作家,《静静的顿河》是什么性质的作品?等到作家和作品被肯定了,又争论起小说中心人物格里高力的典型性。等到这一中心人物的典型性被认定以后,又争论起这一人物的悲剧实质。而所有争论的悲剧实质,实际上是悲剧成因。可以看出,中心议题的改变,是《静静的顿河》被认识和承认的过程。正确的意见一步步取得胜利。然而,直到今天,仍将着眼点放在悲剧本身及其成因方面,而没有看到作者通过悲剧手段塑造美好形象的主旨,仍说明某些评论者没有足够的胆识接触这部作品的实质。这部作品的实质,这部作品的核心是什么呢?作者肖洛霍夫说得很清楚,就是要表现人的魅力。人的魅力就是人性美和性格美,特别是中心人物格里高力的人性美和性格美。作家说到做到,他在作品中确实非常成功、非常有力地表现了中心人物的人性和性格美。

「静静的顿河(全集)」读后感 心得体会

过了许久,这本书还是卡在脑袋里,挥之不去。

静静的顿河是父亲河,不是母亲河。憧仰的是顿河的哥萨克,不是庄稼佬。静静的顿河上是顿河的铁骑,不是柔弱的读书人;顿河的哥萨克是纯然的血性和野性。

草原啊!一望无际的草原啊,塑成了哥萨克辽阔的野心,而顿河是他们的灵魂,肉之可尽,魂不可去。

这是一片纯然野性的土地,奔腾着顿河的哥萨克,哥萨克的妻儿守在家里,静待着他们的主人回来。奔波的男性,固守的女性,这一明显的动和静构成了顿河上的一个个家庭,一个个点。

草原啊,牛、羊、马成群的草原啊,经不起庄稼佬的啃噬,薄薄的土地种不得庄稼,顿河的哥萨克是自私是护土,为所爱牺牲奉献所有。

哥萨克是沙皇的鞭子,是俄国的铁骑,敌人的梦魇。不是贵族,也不是下层的农民、工人。他们拥有土地,野性且自由,不受约束。如同嗷嗷的狼一样,没有教化,没有知识。

娜塔莉亚的不幸,偏颇、固执、倔犟的格里高利,追求爱情、几分放荡的阿克西尼娅。战争的铁蹄蹂碎了日常平静的生活,人性的恶和野被释放出来,卑鄙而残忍。战争让格里格里高利一度登临权力的峰巅,让这个原先纯朴、善良、真挚、未开化的人变得几分兽性和残酷。阿克西尼娅是他一生的爱情却伤着了显得无辜、可叹他的妻子娜塔莉娅。

《静静的顿河》难说是本三观很正的书,因为它刻骨地暴露出未受教育的底层人们的无知、蒙昧、放纵,也展示了战争的血腥、真相、残酷,甚至大逆不道地批判了真实存在于红军中的罪恶和残杀。在一个政治正确的时代,著这样一部作品是需要莫大的勇气的。

战争啊,便又是战争。因战争而兴的哥萨克,也因战争而亡。当时代的变革,生产力的发展,新的阶级的诞生,旧有事物的消亡。哥萨克的铁骑终究敌不过钢枪炮火、轰轰的战舰、骁勇的水兵,是马敌不过船啊!

兴起的工人追寻着自己的利益,迎面撞上了旧有的哥萨克。内战比国战更残忍,更血腥,更无人道。说不清对错。

娜塔莉娅是不幸的,阿克西尼娅是不幸的,格里高利是不幸的,遭遇战争的国家和民族是不幸的,但整个时代却是幸运的!正是这般近乎残忍的历程,才让旧有僵化的事物,血淋淋地再生,再足够勇敢地继续下去。

格里高利的心是红军的,但他的阶级、意识、旧有的观念,以及身为哥萨克的骄傲让他如此的矛盾。不幸和悲剧正始于此。一颗善良且敏感的心在战争中饱受折磨和创伤,我同情他。

即便合上书许久了,依然久久放不下这本书。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静静的顿河(全集)」读后感 心得体会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