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产品能抓住我们的注意力,而其他的产品却不能?是什么让我们出于习惯而建立与产品的联系?是否有一种潜在模式能让技术将我们紧紧吸引,欲罢不能?《上瘾》揭示了很多让用户上瘾、形成使用习惯的互联网产品和服务背后的基本设计原理,告诉你怎样打造让人们欲罢不能的产品。作者在多年研究、咨询及实际经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新颖而实用的“上瘾模型”(HookModel),即通过4个步骤来养成用户的使用习惯。通过连续的“钩循环”,让用户成为“回头客”,进而实现循环消费的终极目标——而不是依赖于高昂的广告投入或泛滥粗暴的信息传播。本书专为产品经理、设计师、市场销售人员、创业者打造,每一位想了解消费者行为的读者从中也会对自己、对当前的热门产品有更深刻的认识。你将会看到:·创造用户粘性习惯的实际见解·创造人们喜爱产品的可操作计划·Twitter、Instagram、Pinterest等国际知名互联网产品常用的用户行为技术解析
「上瘾:让用户养成使用习惯的四大产品逻辑」读后感 心得体会 第(1)篇
被标题吸引而看,作为用户,看完忍痛卸载了几个app。作为如何养成一些好的习惯是有借鉴之处的。以如何更好的养成学习习惯为例。
上瘾模型是触发——行动——多变的酬赏——投入。打开手机,有很多个app,有一些每天都会使用的。
触发,产品通过信息推送而实现,可以通过设置学习屏保实现外部触发,也可以在便签设一些提醒学习的闹钟。
行动,让产品简单易用,可操作性强。把任务拆分成小任务,如每天学习一个知识点,减少因为觉得难而且多产生的抵触心理。
多变的酬赏。驱使我们采取行动的,并不是酬赏本身,而是渴望酬赏时产生的那份迫切需要。很多软件每天签到都有不一样的奖励无形中让我们产生期待感。也可以在学习时设置不同的奖励,可以是向朋友分享的成就感,也可以是吃一顿的满足感。
多变的酬赏主要表现为三种形式:社交酬赏,猎物酬赏,自我酬赏(见图20)投入。为很多产品花费了时间与金钱,因此赋予它不一样的意义。就好像花了很多时间在微信读书,就会对这个软件很有感情。如果学习养成习惯,也不希望半途而废,害怕功亏一篑。
最后还是要适度上网,推荐不做手机控的app,帮助监督使用手机时长,改善对一些软件上瘾的行为。如遇到问题先独立思考而不是立马百度。
「上瘾:让用户养成使用习惯的四大产品逻辑」读后感 心得体会 第(2)篇
本书较好的帮助理解了我们不自觉的习惯或者上瘾的事形成原理是什么样的:
触发》行动》多变的反馈》投入
另外我有几点看法是:
1. 我看到更多是人们不习惯也不上瘾,却也不得不去日复一日的做一些事情,其实也挺可悲的。不过本书帮助自我认知偏差自我欺骗或可提供些思路,毕竟就算是阿Q也是快乐的。
2. 上瘾或者好的习惯都在于自己的选择,本书抽象出的原理只是可以提供更好的帮助,如果想应用还是有很多空间的。
比如:
让自己家的猫狗不随意大小便。
让自己喜欢看书。
让自己喜欢做总结复盘。
让自己习惯做数据分析。
3. 读完本书想对自己做的生意有很好的理解是可以的,但是想直接应用并产生价值是不太可能的。一方面本书是马后炮,结合前事案例抽象总结而成,很多案例都是生搬硬凑,或者不可复制。另一方面本书是道层面的书不是术层面的。
还是推荐阅读这类心理学类的书,能更好的理解自己,理解别人,这是人最底层的逻辑,不能立刻产生收益,但是能帮助走的更远。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上瘾:让用户养成使用习惯的四大产品逻辑」读后感 心得体会(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