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洛丽塔」读后感 心得体会(2)篇

洛丽塔

作者: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20世纪最受争议也是最重要的文学作品之一,既是作家个人艺术风格的集中体现,也是后现代主义文学名闻遐迩的经典。小说讲述了中年男子一位接受过高等教育行为却逾越道德范畴的欧洲移民,与一个可爱却又危险无情的青春期女孩的之间的疯狂恋情。

「洛丽塔」读后感 心得体会 第(1)篇

用了比预期更长的时间读完了这本小说,亲身体会了它的难读之处——这位俄罗斯裔的美国作家在用英文写作时不仅喜欢用很多法语,还喜欢引经据典、拆字、使用大量的借喻暗喻排比插叙和长长的定语……总之使读者即便借助每页正文下面都必不可少的注释也不一定能完全体会作者的用意,甚至连男女主人公的结局都要到作者以他人名义写作的序言中去找寻答案。不过这种语言风格确实使整部作品看起来更像是一个精神病患者同时也是一个“文字工作者”的略带神经质的自述。

洛丽塔这个名字——如同后来由它演绎出的“萝莉”一词所代表的天真可爱的少女一样——读起来就令人感觉活泼俏皮,然而拥有这个名字的女主人公,却全然算不上一个天真可爱的女孩,尽管她在男主人公眼中是一个无与伦比的“性感少女”。这个女孩的遭遇无疑令人同情——被母亲嫌恶,被患有“恋童癖”的继父觊觎和独占,被道貌岸然的色情剧作家胁迫,被逃离魔掌后的生活所迫,最终不到二十岁就因难产死去。这种种不幸自然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扭曲缺失的缘故,也与这个女孩自身任性、恣意妄为的性格不无关联——在她与继父的关系中,虽然作为受害者,但她在关键时刻的引诱来的肆无忌惮,对这一段畸形的恋情无疑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尽管她认为“再悲惨痛苦的家庭生活也比乱伦的乌七八糟的生活要好”,却又不断地依靠自己的肉体从继父那里索取钱财,使他们看上去更像妓女与嫖客。她短暂一生做出的唯一一个正确的决定就是拒绝了那个“帮助”她逃离继父掌控的男人强迫她拍摄色情片的要求,然而这也并不能挽回她悲剧的命运。洛丽塔——这个被自己的继父尽管扭曲却发自内心深爱着的女孩,却从未爱过,也从未有过真正幸福的生活。

至于在书中以第一人称出现的男主人公亨伯特·亨伯特先生,鉴于作者把整部小说都看作了这个“精神病患者”的病历,作为不善于精神分析的读者,就不多做评价了。

PS,在百度“洛丽塔”这个词条的时候才发现原来它就是“萝莉”一词的出处。另一个发现是,97版的同名电影被中文翻译成了“一树梨花压海棠”,实在是恶毒。

「洛丽塔」读后感 心得体会 第(2)篇

男主人公亨伯特是个恋童癖,本以为是个色情小说,但洛丽塔的出走后,亨伯特的表现,让我看到了一份真挚的爱情,当然这份爱情是亨伯特单方面的深情,洛丽塔只是一个男人充满好奇的孩子,早熟卖弄风情,一个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孩子。这样的关系是被世俗所不允许的,于是为了个洛丽塔在一起,亨伯特一直处于不安定的逃避状态,旅游是逃避,安居也是逃避。我们不能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看待这部作品,这是人性的探索,是生命之光,欲望之火,是人性真实的存在。男女之爱是有占有欲的,只是亨伯特爱恋的对象是个未成年的孩子,这样的恋爱是不对等的,这样亨伯特的占有欲就是犯罪啦!在洛丽塔的好奇心满足之后,她是不爱亨伯特的,她想逃离,想过另一种生活,但是这样一种不正常的扭曲的长达两年的乱伦之爱,让洛丽塔的性格也发生了扭曲,她多么渴望正常的感情生活,她想方设法逃离亨伯特,却又落入了另一个恋童癖的手掌,这也是她自愿的。这个奎尔迪和亨伯特是不同的,亨伯特是真的爱洛丽塔,而奎尔迪只是把洛丽塔当作玩物。不合他的心意就丢掉。洛丽塔历尽折磨最后选择的平凡的狄克,即使生活困顿也不会选择回到亨伯特的身边。洛丽塔成长了,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亨伯特的灵魂因为爱也得到了升华,不管洛丽塔变得如何丑陋,面目全非,庸俗平凡,亨伯特知道自己的心在她那里。明白了自己的爱对洛丽塔造成了无可挽回的伤害,亨伯特是忏悔的,他也因为洛丽塔打开了自己的心结,少年时的亨伯特的爱人因为伤寒去世,让亨伯特的爱停滞在了少年期,他爱的人不会超过14岁。这是一种病!因为洛丽塔,他走出了自己的囹圄!升华了爱!每个人都是有缺陷的人,因为有爱,圆满了自己的人生,当然这个代价有点沉重!爱的代价!爱升华了灵魂之光,爱毁灭了肉身凡胎。生命这个历程是探索的历程,这是作者想要表达的吧!当然只是我的一人之感!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洛丽塔」读后感 心得体会(2)篇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