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财经作者吴晓波新作,畅销十年的《激荡三十年》续篇,至此完成改革开放四十年企业史完整记录。作为时代记录者,吴晓波有意识地从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伊始,记录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和对我们影响至深的人物与事件,串成一部我们每个人的时代激荡史。而最近这十年,无疑更壮观,也更扑朔迷离。在这十年当中,世界500强的名单中,中国公司的数量从35家增加到了115家,有四家进入到前十大的行列中。在互联网及电子消费类公司中,腾讯和阿里巴巴的市值分别增加了15倍和70倍,闯进全球前十大市值公司之列,在智能手机领域,有四家中国公司进入前六强,而在传统的冰箱、空调和电视机市场上,中国公司的产能均为全球第一。在排名前十大的全球房地产公司中,中国公司占到了7家。全球资产规模最大的前四大银行都是中国的。以互联网为基础性平台的生态被视为新的世界,它以更高的效率和新的消费者互动关系,重构了商业的基本逻辑,在十年时间里,中国人的信息获取、社交、购物、日常服务以及金融支付等方式都发生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改变。
「激荡十年,水大鱼大:中国企业2008-2018」读后感 心得体会 第(1)篇
<十年后再见>
看这本书是很偶然的,我是那种到年底和年初就会忽然一本正经看书的人,大概信奉一年之际在于春,也相信在年底来个复盘,好好整理自己的生活,来年会过得更好。所以找来了一本正经的书看看。(平时看的也是正经书,打脸了(/ω\))
原本以为在2018年这一章,会看到很多有惊喜的地方,结果有点让自己失望,回头去翻这本书的出版时间,原来是2017年,这样看来,再看下一个十年系列可能就是2028年了。这样一想,我也就释怀了。那么如果让我自己来总结一下2018的大事件,会是什么呢?
第一件我想到的是长春长生疫苗制药事件。联想到三鹿奶粉事件(作者也同样在书中有提到)。如果一个国家在民生最注重的医疗行业和食品卫生安全方面无法监管到位,无异于自崛坟墓,釜底抽薪,这简直比南京大屠杀还恐怖。(引用某书友评论)
第二件是滴滴顺风车事件。为什么会脑子里第一时间想起这件事呢?
我有一个常常大半个中国到处飞的朋友,由于工作需要,她常常外出,为了赶飞机高铁,常常用滴滴这类打车软件。一来二去,一旦滴滴有什么负面新闻,我总是能够第一时间从她那里知道。后来,她跟我说,我不敢用滴滴了。
我知道滴滴是这个新时代的产物,而我们能很快适应这些新鲜的东西,直到某些东西被曝光,慢慢浮出水面,那层膜被广大网友撕开,才能“被动”引起某些人的注意。
将时光倒退回十年前———2008年,那一年在我的脑子里烙下的印象,让我很同情我们这个国家,“多难兴邦”,让我仿佛还记得温家宝总理眼角的泪水,“有家才有国,有国才有家”;而08年奥运会让我体验了一场视觉盛宴,一股自豪之情油然而生,当时奶奶早早搬了凳子和妈妈一起在客厅里看开幕式........仿佛有一种春晚的错觉!
有时候,你翻开一本书,不过是试图从里面找到一个主角来同呼吸,共命运,一书翻完,而你,还在继续,你的生活还在继续。
下一个十年系列,我还会继续捧场。
十年后再见!
【这个时代从不辜负人,它只是磨炼我们,磨炼每一个试图改变自己命运的平凡人。】共勉!
读《激荡十年,水大鱼大:中国企业2008—2018》
By一只期待生活有惊喜,喜欢有回应的小羊砸
2018.12.31
感谢阅读️
今天祝你愉快呀,明天的快乐我明天再来祝福。
「激荡十年,水大鱼大:中国企业2008-2018」读后感 心得体会 第(2)篇
昨天下午下班后,看了多半本书,今天有时间,泡杯茶,终于看完了,很久没看到这样爱不释手的书了,一时间也不知道怎么写这个书评,暂且把昨晚的朋友圈贴上来吧。
下午下班后,回家路上,忽然就想去咖啡店坐坐。之前看书太凶,近视加重,这几个月就放松了。前几天在新华书店看到吴晓波出了新书《激荡十年》,讲诉2008至2017十年间中国商业社会的沉浮。
一口气看了多半本书,为商业战场上的搏杀心潮澎湃,也为政府之手与市场之手之间的暗战博弈唏嘘不已。跟往常不同,看书的充实感被些许失落代替。
短短十年,那么多人在中国这块机遇井喷的大地上拨弄风云,成功也好,失败也罢,忽然觉得他们才是这个时代的主角,他们是真正的野心家。在这片汪洋大海里,他们是真正的弄潮儿,而其余人却在随波逐流,任人鱼肉。我们张开双手迎接微信,迎接支付宝,迎接美团,迎接滴滴,你能想象这十年,我们手机亮着屏幕的一半以上时间属于BAT。团购,打车,共享单车,每一个新市场的出现都在资本市场吸引到疯狂的投资,又在短短一两年内迅速整合到BAT三家门下。互联网走到哪里,哪里就会被颠覆——以难以想象的速度。
新事物被人们不断制造出来,反过来新事物又影响着重塑着人们。马化腾说,“创新永远属于年轻人。可能你什么错都没有,最后就是错在自己太老了。”其实,青春年代的每一次荒唐都是闪光的,它也许经不起推敲,却没有人有资格去嘲笑它。
翻翻自己过去的日子,人生的道路也因为自己的选择不断改变,4年前,意气风发下定决心要革命。到今天,不知道究竟算不算革命成功。原来想拥有诗和远方,现在想拥有她和厨房。已经没有机会和勇气再去荒唐。跟着年龄一起,似乎越来越成熟了,而成熟这个字眼当初自己是多么厌恶。
昨晚跟朋友说,我不要做臭鱼烂虾!今天又忽然觉得怎样才是臭鱼烂虾——不断妥协:向世俗妥协,向权贵低头,对选择恐惧,活不出真实的自己,他是时代的产物,是乌合之众。他跟着别人革命,又很快忘记革命的初衷。
没错,我做过臭鱼烂虾。
要回家了,耳边一直循环放着梁博的《日落大道》:
“我们寻找着在这条路的中间
我们迷失着在这条路的两端
每当黄昏阳光把所有都渲染
你看那金黄多耀眼”
不知道今天听到了第几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