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日将尽》是诺奖得主石黑一雄1989年获布克奖的作品,也是石黑一雄最重要的代表作。小说以管家史蒂文斯的回忆展开,讲述了自己为达林顿勋爵服务的三十余年时光里的种种经历;虽然达到了职业巅峰,但史蒂文斯过于冷酷地压抑自我情感,追求完美履行职责,而在父亲临终前错过最后一面,之后又与爱情擦肩而过。小说通过主人公的回忆,将一个人的生命旅程在读者眼前抽丝剥茧,同时也折射出一战与二战之间那段非常时期的国际政治格局。1993年根据小说翻拍的同名电影(又名《告别有情天》)由英国著名演员安东尼·霍普金斯和艾玛·汤普森主演,获得八项奥斯卡奖提名和六项英国电影学院奖提名,成为影史经典。
「长日将尽」读后感 心得体会 第(1)篇
昨天我发现小朋友经过我的推荐加入了这个读书平台,虽然因为他的加入,我开心地收获了三天无限卡,但还是想在此吐槽他,希望他忙于准备高考,看不到!小朋友总是对于我“读”书这件事有意见,比如阅读里面,会遇到心理学的麦克白效应,我就读一段麦克白的开篇给他,他说,这是莎士比亚的三句半吗?而且最要命的是,他知道我很喜欢石黑一雄的作品,但是只有中文版的,就和我展开了如下讨论。“我想买这本书的英文版!”“英文书都好贵啊,别买英文书了!”“但是我很想看啊!”“您不是会英语吗,自己把这书翻译成英语就行啦!”什么!天啊,这可是一个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英语作家!我要把人家翻译老师辛辛苦苦翻好的作品倒着翻译成中学英语老师水平的文字再和人家的母语对照?简直是不可理喻!后来我想,他八成是把Kazuo Ishiguro当成日文小说家了,怪不得会这么理解。但是我考虑了他的话,我努力去想,这些文字,作者用英语如何表达出来。这是从《告别有晴天》里体察不到的,比如,在书中重复过的那一句,我又何必遮遮掩掩。是啊,我又何必遮遮掩掩,那个国度,那个时代,哪里上升得到hide,cover,disguise,这个情节,在我的心里,在我的画外音里,曾经那么清晰地回荡过:Indeed-Why should I not admit it?-at that moment,my heart was breaking.Before long,however,I turned to her and said with a smile.是的,也许在某一个瞬间里,再强大厚重的盔甲,也会裂开一道缝隙,纵使如此,懂事的人,用自尊与敏感,代替了他们的任性。因为我们知道,那道缝隙,似乎会是我们永远的伤痕,我们继续面带微笑,用遮遮掩掩的方式,洗涤旧迹。我有时不敢去翻看别人的书评,在那里我看到的,是告诉我,应该更加深刻地看待作品,看到人性的曲折,看到帝国的衰落,看到自我感动在历史的选择中,是多么异常的渺小,他们对于,傍晚是一天当中最好的部分,有各种各样的理解!但我就理解得很肤浅,我想也许此时,大家都结束了一天的工作,正在享受自己的世界。而在一年的很多时候,我的一天才刚刚开始,我和像小朋友那样的孩子谈话,讲解题目,然后,在黑夜的城市里,我有很多接近阅读的通道,无论是纸质书还是电子书,我的世界在这里,我可以感受作家们,为无可慰藉之人,提供的慰藉。
「长日将尽」读后感 心得体会 第(2)篇
这本书完美体现了瑞典文学院对石黑一雄作品提出的三个关键词“时间,回忆,自我欺骗”,史蒂文斯终其一生都在努力成为一位伟大的管家,也就是拥有“尊严”,这种尊严在此刻我更愿意用“高贵的克制”来说明,在三十多年的漫长岁月里,史蒂文斯成功地克制住了诸多情感,为他所认同的达林顿爵爷提供了一流的服务,他的父亲去世时,他没有去管,因为全欧洲几个重要的人物正在府上会面;肯顿小姐最后一次向他表露心迹的时候他没有管,因为英国首脑和德国大使正在楼上商谈“是很重要的事情”……就克制而言,史蒂文斯无疑是做到了,但前面的“高贵”则因为达林顿勋爵本人在战后的身败名裂而变得尤为可疑了,因为史蒂文斯的信念就是“伟大的管家需要为伟大的人提供一流的服务”,但现在他服务三十年的主人落得这样一个下场,史蒂文斯的痛苦可想而知,所以在他的回忆中充满了另一种“克制”,许多当时的荣耀,此刻想起,会不会充满苦涩?
在读前半部分的时候,我一直都是不耐烦的,断断续续读了一个星期,直到后来,在肯顿小姐“就在门后哭泣”而史蒂文斯只是站在门前发呆的时候,才感受到那克制的叙述泄露出的巨大悲伤(或许也只是我一厢情愿的感觉),在三十多年后,史蒂文斯依然能够“几乎背诵”肯顿小姐的信件,而她居然在可能是他们两个最后一次的见面时说出“会想到如果当时和你在一起的生活”,前尘往事扑面而来,汹涌的感情呼之欲出――但是史蒂文斯依然保持了他的克制,他挥手告别,登上了公交车,读书的我却已经要止不住流泪了。
在这长日将尽的时刻,回首抛弃了亲情与爱情的一生,换来的却是蒙尘的尊严,值得吗?
但最让人无奈的是,当有资格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逝去的一切已经不可挽回了。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长日将尽」读后感 心得体会(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