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加里博士在傍晚时分突然造访居住在艳阳角的阿盖尔一家,带来一个消息:涉嫌谋杀母亲并被定罪、最终惨死监狱中的小儿子杰克是被冤枉的。博士本人可以证实他的不在场证明。然而这迟来的正义却让一家人茫然,甚至惊恐。卡尔加里博士大惑不解,他觉得这个家里藏着些秘密。时至今日还能查出陈年旧案的真凶吗?而查出真凶真的是此事最好的解决方式吗……
奉命谋杀 读后感 第(1)篇#悬疑小说不剧透是底线# 读的侦探小说不多,尤其是黄金时代以前,比如福尔摩斯时代的读的更少。我相信阿加莎时代比柯南道尔肯定是有进步的。她在书中遵循了黄金时代本格派的一些基本原则,如小说人物众多、关系错综复杂、隐藏实际凶手和作案动机到最后一刻、但在前文必须把对破案有帮助的细节都铺垫给读者以便让读者和作者在同等知情度下智慧角力。有意思的是,本书又体现出了后来在日本发扬光大的社会派的倾向,不再刻意追求高级的作案技巧,而是更注重于内心描写、人性描写。可能正是因为这一点,这部很多人认为在“硬件”上并不让人足够过瘾的小说,被阿加莎认为是自己最成功的两部小说之一。
如果说美中不足,我觉得这部有点本格派像社会派过渡意味的小说,在塑造人物和描绘人性上并没有做到足够成功。典型的社会派作家东野圭吾,敢在一本悬疑小说的前一半(白夜行),甚至1/4以内(嫌疑人x的献身)就暗示你凶杀是谁,甚至作案方法是什么(拉普拉斯的魔女),并不妨碍你津津有味的读完剩下的章节,去体会主角的喜怒哀乐,虽然之后人物关系和手段可能再无出彩之处,但在终章时可以在动机、欲望、人性这些要命的点再度完成反转,让人直呼过瘾。从这一点讲,本书终章谜底揭晓时读者可能既不会感受到太多意外,也不会在人性上受太多冲击,更像一种“好吧终于找到你了”的中规中矩的收尾。
如果让我一句话表达看完后的主观感受,我只能说,和白夜行之间好像还差了十几部恶意或虚无的十字架。但是呢,不管怎么说,这两个作者毕竟不是同一个时代。文学也是不断进步的,就像不能拿爱因斯坦和牛顿去直接比较一样。
最后再度致敬东野圭吾等社会派作家近年来的努力,使悬疑小说整体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度。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谁杀了她(2018精装版) 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