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所有人的生活都受到有限空间和有限时间的限制,因此常常面临一系列难以抉择的问题。在一天或者一生的时光里,哪些事是我们应该做的,哪些是应该放弃的?我们对杂乱无序的容忍底线是什么?新的活动与熟悉并喜爱的活动之间如何平衡,才能取得令人愉快的结果?这些看似是人类特有的难题,其实不然,因为计算机也面临同样的问题,计算机科学家几十年来也一直在努力解决这些问题,而他们找到的解决方案可以给我们很多启发。通过丰富的跨学科研究,作者指出,计算机算法也可以用来解答人类面临的这些问题。这本书告诉我们如何更有效地利用直觉、什么时候应该把选择权交给命运、无所适从的时候应该如何做出选择,以及如何有效地与他人保持联系。从找配偶到找停车位,从组织管理个人邮箱的收件箱到理解人类记忆的作用原理,这本书把计算机科学的智慧转化为人类生活的策略,引导我们做出明智的选择。
算法之美读后感 第(1)篇算法之美,原著叫Algorithms to live by,这里可能借鉴了吴军先生的《数学之美》,曾经是在美国读者中非常受欢迎的作品。之前写过一点感受,所以这里不准备长篇大论了。
随着计算机及AI的发展,有一些未来学家开始提出计算是这个世界的本质之类的提法,我是比较认可的。计算就是对信息的处理与反映,计算就是认知与反馈,计算就是世界动态发展的驱动力,计算力可能就是生命力。
在本能强的人那里,没有不可应对之事,因为所有应对其实就是计算。你可能得不到最优解,但不会没有解。同时,计算的最高境界可能不是准确,而是高维度的建模与适当的简化。记得读牛顿发明微积分的时候,牛顿常常在二项式运算中略去高阶项,这曾让我很不舒服。因为我们对于二项式的认识太过表面,所以不敢去进行必要的简化,也就很难将一个数学问题向前再推进一步。人类的思维似乎是高维的,这个世界的逻辑关系似乎也是高维的,所以大量逻辑关系的综合作用,必须有一颗灵活的头脑与复杂的推导过程才能抓住其中的关键关系并获得深刻的理解。
计算机诞生后,我们发现好多人类的本能活动(或者常识)实际上内嵌着非常高明的算法,这使人类可以比较智能地在模糊层面处理掉一些看似简单的复杂问题。但计算机的一举一动都需要人来教,使得我们有机会反思人类模糊智慧与算法之间的关系。同时,计算机算法比人类算法的很大优势在于其对数据和逻辑运算上的速度与精度,但从高维的角度上,计算机还远远不是人类的对手。但这可能很难泯灭一个越来越清晰的观点,即人生即算法。或者人的意识形态也是一种算法,因此,算法并不神秘,它是生命力在建构自己的复杂结构中的必然反映。我们需要越来越多具备计算能力的大脑投入到重写算法的过程中,不断补充电脑在各个维度上的算法缺失,直到可以部分替代人脑的AI可以参与到这个过程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