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由外国知名学者迪克·威尔逊撰写的周恩来传记,是周恩来传记中全面、生动和畅销的版本之一。本书作者自1960年第一次与周恩来见面后,便开始收集该书的写作材料,其中包括周恩来的同事们的广泛回忆及国内外可供查寻的文献资料。他以详实的资料为基础,再现了周恩来具有传奇性的一生,分析了他的性格、气质和他的工作作风,以及他给新中国成立和发展带来的巨大影响,是一部全面、深刻又不失独特见解的著作。
周恩来传 读后感 第(1)篇我们这一代包括以后的年轻人,真的特别应该知道我们现在的日子是怎么来的!
敬畏前辈,敬畏生活!
求索:从小,他就懂得生活的艰难,家道中落。在他的两对父母之间,生父是最没有能力抚养他的,还致使他几经受领养,所以他十岁便开始当家。十三岁时的周恩来已经有了复兴中华的理想——为中华之崛起读书,此后,他一直为着这个理想付出行动并献出了自己的一生。青年时期的周总理成绩优异、人缘好声望高、关心国家大事,不仅组织同学进行革命活动,还主张戏剧改革与普及,想要助于“开民智,进民德”。
奋斗:十九岁的周恩来留学日本,寻求革命真理,接触了马克思主义思潮,回国后积极投身于“五四运动”,并在北洋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结识了终身革命伴侣邓颖超。刚从日本回国后不久,他就踏上去法国勤工俭学的旅途,也正是在法国,参加了巴黎共产主义小组,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人之一,正是因此他开始进入共产党的最高领导层。回到国内,被任命为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与蒋介石领导进行第一、二次东征。再后来,又经历了许多的变革和战争。
开国总理:在当上总理后,时常挂在嘴边的话是:“一个人如果总是站在领导地位,不虚心,不平易近人,自以为了不起,什么都懂,只要有这种思想在工作中表现出来,那就危险了!”他从未把自己定义为总理,反而一直把自己当普通人看,甚至过着比普通人还普通的生活。长达八年的抗战胜利后,周恩来是共产党员连接外部的桥梁,也是国内外各界人士了解共产党的人格化象征。为了新中国的建设,外交上,他在日内瓦、万隆会议等国际政治舞台上发挥着重大作用,而由他制定和实施的制度无一不在造福广大人民。他一天工作超过十二个小时,甚至有时在十六个小时以上,重病在医院也依然处理着国事,身体超负荷的运转使周总理最终倒下,而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还在抱病操劳国事,在想着未完成的工作。他真的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他为中国政府培养并留下一班充满希望有实用主义的实干家——邓小平及其领导班子,为日后的改革开放奠定了基调。
“他没有遗产,他没有嗣息,他没有坟墓,他也没有留下骨灰,他的骨灰撒在祖国的山河中。他似乎什么也没有给我们留下,但是……他拥有全中国,他儿孙好几亿,遍地黄土都是他的坟。”
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周总理的优秀品质,坚持他所践行的渐进式的发展道路。我们也相信总理在看到我们国家这些年来所取得的成就,他会感到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