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檀迦利》是亚洲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印度诗人泰戈尔的经典作品。“吉檀迦利”是孟加拉语单词“献歌”的译音。本书中英双语对照,冰心翻译,配合精美插图,意境优美、文笔隽永。以轻快、欢畅的笔调歌唱生命的枯荣、现实生活的欢乐和悲哀、理想王国的向往,表达了泰戈尔对生命的关怀和思索。
吉檀迦利:汉英对照 读后感 第(1)篇一种不同文化的心灵写作。需更多了解泰戈尔的平生经历,才能识得一二精髓。《吉檀迦利》应是一部吟唱诗,深受泰戈尔文化养成的影响。作为孟加拉人,泰戈尔此作带有孟加拉特殊族群包尔人的宗教思想痕迹,包尔人信仰无神之形象,他们无祭祀之宗庙,仅凭借吟唱表达对神的倾慕。
此外,诗中性别的转换亦应融入了诗人的生活记忆。泰戈尔,生于英属印度孟加拉邦加尔各答市,婆罗门种姓。父亲戴宾德纳特·泰戈尔是地方印度教的领袖,也是知名的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泰戈尔赴英留学前,曾与英文家教彼此爱慕,后来对方在家人安排下另作他嫁,郁郁而终。泰戈尔回国后才知爱人过世,遂于二十二岁时接受家人安排,迎娶年仅十岁的玛瑞纳里妮·戴维,这样的婚姻在当时与现在的印度极为普遍。三十至五十岁,是泰戈尔生命最不平静、饱受折磨的时期。妻子在一九〇二去世,隔年二女儿也病故,两年后父亲去世,不久连他最心爱的小儿子也染上霍乱离开人间。一战爆发后,泰戈尔投入反战与倡议和平活动,周游各国讲学。于近七十岁高龄时开始学画,作品超过千幅。晚年主要从事艺术诗歌创作、和平运动、民族运动。
泰戈尔的祖父德瓦卡那特·泰戈尔精通阿拉伯文与波斯文,整个家族也醉心于梵文与古印度文学。因此,泰戈尔的思想融会了印度、伊斯兰、波斯传统与其他各国的文化。在西方世界,除了为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吉檀迦利》,他鲜少获得应得的重视。在印度与东方世界,他被视为全方位的现代思想家;不过在西方,他往往被视为唯心论者。
泰戈尔是诗人,也是哲学家,更是爱国者。他的思想主要承继古印度《奥义书》梵我合一的精神,受印度佛教的影响,经西方哲学的洗礼,并将两者加以融合。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吉檀迦利:汉英对照 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