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中国文学史 读后感

中国文学史

作者:钱穆讲授 叶龙记录整理

这是一本最好的中国文学入门书。书中保留了钱穆先生授课中最鲜活的口语表达,也留存了许多神来之笔。全书31章,从诗经一直讲至明清章回小说,贯穿中国古代文学的整体脉络。或许并不是“理想”的文学史,或许并没有严谨到可用作教科书,但它有活泼的生命力、有效治学的方法、令人眼睛发亮的顿悟。一本好的书,它本身只是起点,它可以让读者从起点出发,向知识更远更深处独立前进,钱先生的《中国文学史》就是这样的书,它是启发者,点燃许多人对中国文学的兴趣,让人忍不住去阅读和思考它所提及的作品和知识。从此种意义上,它超越了那些严肃严谨的文学史。

中国文学史在线阅读地址

中国文学史 读后感 第(1)篇

若要求全责备,这的确是一部有瑕疵的《中国文学史》。

它详略不当,有些章节几笔带过,有些却浓墨重彩;

它缺乏严正的学术规范,口语多过书面表述;

它太随意,更像散文而非论文;

它太初级,没什么高深的研究和发现;

甚至,它还有技术性错漏……

然而,把它还原到1955年那间破烂不堪的教室,还原到钱穆当年面对的一张张浸满汗水与愁苦的脸,还原到手边连几本工具书都找不到,更没有Google可供查阅的时代,还原到一个教师走上讲台的初衷——

如果知识失去传播的意义,它是否还有价值?

面对白天去搬砖晚上来听课、传统文化成为他们最后的“根”与“家园”的普罗大众,钱穆只能,也必须讲出这样的中国文学史。

它不是高高在上的。

它是一部沉痛而深情的文学史。

因此,它值得尊敬。

文学史之所以对国人那么重要,或许是因为它从来不单纯。

钱穆版文学史面世后,引发了长达5个月的“再提‘重写文学史’”系列访谈。每一位发言的文学史家,几乎都在文中激烈捍卫自己的文学史观。

这不免让我们思考:“文学史情结”对这些学者究竟意味着什么?当他们谈论文学史时,其实是在说什么?

刘再复在访谈里,略带嘲讽地说,当代文学史重写了那么多年,至今还是个“梦想”,也许永远不会实现。从上世纪80年代激进的理想主义走到现在,青丝变白发,学者们越来越明白,文学史的重写与共和国历史息息相关,牵一发而动全身,谈何容易。现实主义者选择了远离;理想主义者仍在修改自己的文学史,不管能不能出版;更多人以自己的方式斡旋,或转向考据,或出走域外,或是和钱穆先生当年一样,走入民间,下社区、进企业,但凡能做点普及工作,从不挑拣。

学术有的时候,真的不只是一碗饭。

当知识分子无法选择,他们的研究就会成为他们最后的精神堡垒。

于是,这个长长的故事终于到了收尾一刻——

当我们遥想60年前,9月的一天,当钱穆环视课堂,在讲台上缓缓吐出那一句:

直至今日,我国还未有一册理想的文学史出现。

他哪是在谈文学史,他谈的,是自己的生命如何蹚过那个时代。

摘自本书附记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中国文学史 读后感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