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22日,习近平在美国西雅图市出席华盛顿州当地政府和美国友好团体联合举行的欢迎宴会时,再一次讲起了梁家河,他说:“上世纪60年代末,我才十几岁,就从北京到中国陕西省延安市一个叫梁家河的小村庄插队当农民,在那儿度过了七年时光。那时候,我和乡亲们都住在土窑里、睡在土炕上,乡亲们生活十分贫困,经常是几个月吃不到一块肉。我了解乡亲们最需要什么!后来,我当了这个村子的党支部书记,带领乡亲们发展生产。我很期盼的一件事,就是让乡亲们饱餐一顿肉,并且经常吃肉。但是,这个心愿在当时是很难实现的。
梁家河读后感 第(1)篇之所以我在第一时间看了这本《梁家河》,是因为我也有过知青的经历,尽管是知青历史的末期,却也给我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我下放时还不到18岁,知青点上我年龄最小;年龄最大的知青是一位七四届高中毕业生,部队大院长大的,一口普通话让我好生羡慕。据身边的知青说,之前也有不少七四届的知青,有的当兵走了,也有的招工走了,剩下的人只能等待机会回城了。 和习近平相比,注定我们这些知青的以后人生道路是平庸的。来到农村我们有的只是等待,等待有那么一个回城的机会,因此没有任何想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理想,也缺少抱负,更没有用心去接受艰苦生活的磨炼。习近平下放之初也曾有过迷惘和彷徨,也当过一次“逃兵”。在经历了“倒流”人口被北京公安抓了之后,在父辈们的教育和梁家河村支书父亲般的关心及指引下,有了扎根农村,扎根一辈子的信念。用他的话说说:“陕北高原给了我一个信念,也可以说是注定了我人生过后的轨迹。经过了陕北这一人生课堂,就注定了我今后要做什么,它教了我做什么”。七年来,与当地群众同甘共苦、情同手足、血肉相连,是有着一种怎样的人生体验和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从习近平谈治国理证的有关书籍,现在习近平治国理论的基础,大多来至于他知青时期的农民化实践。除了恰到好处地引用古典名句来表达如何治国、治党、为政、敬民之外,其言语表达直白朴素、接地气。比如“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不是引用“人均收入”、“人均GDP”等数据来说明脱贫,而是用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来衡量是不是小康了。特别是在与老百姓交流时,不是高高在上,没有“官话”连篇。他生动平实的语言,可以说是与他的7年知青岁月同当地农民同甘共苦的是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