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中,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代表着两种不同的人性——父性与母性,代表着同一个体心中的两种矛盾心理——克制与享乐。小说讲述了他们在生活中与内心情感中的不断冲突,最后在理想的感召下获得统一的过程。黑塞运用自己细腻的情感和笔触,描述出了两种人性的成长、两种不同世界的地狱与乐园。
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 读后感 第(1)篇这是读黑塞的第四本书,前面三本书分别是《悉达多》《德米安:仿徨少年时》《荒野之狼》。应该会继续读下去,但也许会先暂停一段时间。
读黑塞的书不寂寞,确切的讲或许是不孤独,因为他的故事里,从不是一个人(我一开始觉得是两个人,如悉达多和乔文达,但其实还有瓦酥迪瓦,在其他几本书中亦如是),总是丰富丰盛,每本书都有着侧重的宗教主题,但表现出来的人性和孩子气,却是一致的。
这是一本流浪者的书,“流浪汉不听命于任何人,只受天气与季节的约束,眼前无目标,头上无房顶,身边无长物,得过且过,随遇而安,生活得天真而勇敢,寒酸而充实。”
流浪,意味着不断的告别,流浪者的告别,便是不断的前行。现实中的残酷之处,是一旦告别,我们很难再重逢。而在歌尔蒙德启程伊始,纳尔齐斯便讲过“将来不管你和我变成了多么不同的人,不管我们的处境多么不一样,一旦你觉得需要我并真诚地对我发出呼唤,我都绝不会置之不理的。绝不会。”虽然歌尔蒙德曾殷切的希望回到师父所在的工作室,发现物是人非而觉得灰心。但黑塞这几本书给人的温暖,便是在最后,主人公都可以回到自己心中所想,去面对最真实的自己。
生活的种种皆是修行。而黑塞似乎更鼓励也更沉迷于从经历体验中去获得,所以用了一大段又一大段,一本书又一本书去具体的描写他期望着的流浪过程中具体的生活,去感受恐惧,热情,疾病,美丽,死亡,激情,理性与感性交织,而通过具体到感官感受的呈现,从而让人觉得真实,觉得这不仅仅是故事,更像是一个人(或自己)心路历程的具体呈现,让人忍不住暗自惊呼,啊,黑塞!
生活是具体的。对于自己而言,无论有多么钦佩和赞赏如纳尔齐斯或乔文达的从一而终,却始终要回到现实中来。那便纵情,便认真,便全心全意去经历体验和感受吧。借用《无声告白》的一句话,我们终其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成为真实的自己!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 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