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描绘苏格拉底受死当日,与其门徒就生死、灵魂、智慧、快乐等问题进行讨论,其对西方文化影响之深远,几乎没有另一本著作可以相比。杨绛先生的译文清新可读,充分还原了苏格拉底与其门徒平易家常的对话风格,为中文世界贡献了一部文学价值与哲学价值并重的经典作品。
斐多 读后感 第(1)篇刚看完杨绛的译本,翻译非常流畅,后面还附有英文版本,可惜太懒,啃不动了。
虽然,苏格拉底的故事早已家喻户晓,但真正捧书在手,细细读来时,依然为他的思想和勇气所折服。
整本书描述的是苏格拉底喝下毒酒当天,与门下弟子关于一些哲学问题的讨论,针对好几个论题进行了辩论,例如,
1. 世间所有相对的事物都是彼此转化的,如冷暖、长短、软硬等等。
2. 知识只是记忆,是人一出生就有的。
3. 肉体和灵魂是分离的,哲学家追求真理就是要摆脱肉体的束缚,得到灵魂的不朽。
4. 最后还讲述了苏格拉底所认为的地球,把地球分成了天堂与地狱两部分,相互循环。
所有这些讨论,其实最终都是为了证明,灵魂是不朽的。但是论证的过程,现在读来,确实不太能让人服气了。论证如下:首先断定,人是由灵魂与肉体构成,灵魂是主体,肉体是累赘。人之所以有生命是因为灵魂的存在,灵魂与生相容,就绝不再与生的反面-死相容,因而灵魂是不死的,也就是不朽的。
怎么样,是不是感觉,好像哪里不对,但又好像哪里都不对。其实吧,对于这种形而上学的问题,本身并没有对错,关键在于当时的人是否能够理解并认可。而对于当代的我们,从小接受的是各种唯物主义的学说,与他的这套理论就显得格格不入了。然而,作为西方哲学的鼻祖,他的思想直接影响后世所有哲学体系的发展,甚至,至今仍为哲学家们所推崇。
苏格拉底为什么一定要证明灵魂是不朽的呢?我理解,他其实是在回答,人为什么而活着,这个终极问题。人的一生,无论多么辉煌,相对历史总是短暂的,肉体终将死去并且永远消逝在天地间。但如果把灵魂独立于肉体,并且永恒存在,那人活着的意义就广阔多了。对真、善、美的追求,摆脱肉体的欲望,可以净化灵魂;反之,无止境的纵欲,最终下作邪恶就会败坏灵魂。当灵魂脱离肉体,就将面临对往昔的审判,天堂还是地狱,就看我们将怎样渡过这一生。这和当今三大宗教的天堂地狱之说非常相近了,不过当时的希腊还是多神教,基督教也还没有诞生,犹太教还在非常小的范围内传播着,所以,估计是后来的宗教吸收了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
所以,面对死亡,他不怕死。因为他相信自己的哲学世界,相信自己的灵魂不朽,相信有一个智慧的心灵,安排着世间的万物,等他死后,灵魂将到达一个更加美好的地方。
他认为,真正的追求哲学,无非是学习死,学习处于死的状态。既然一辈子都在学习死,学习处于死的状态,现在面对死亡,那还有什么可怕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