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寸相思一寸灰。岁月流逝,所有的东西都会消失殆尽,但如果你曾经尝过灰的味道,垂暮之年也会在瞬间让你年轻起来。”《一寸灰》集结了著名专栏作家、影评人毛尖近年发表的68篇随笔。电影评论、文学评论、生活随笔等兼而有之,随手一翻即见生趣。毛尖文风犀利、语藏机锋,堪称“毒舌”,可嬉笑怒骂之间,又有“世俗的温暖”,她能不着痕迹地“将完全不曾发生过关系的事物容纳进一个魔幻的瞬间”:从黑帮片演进发现文化价值,从综艺节目开播引申至节制美学,从包法利夫人谈及“我”外婆,从美剧英剧透析七夕脱单指南……如黄裳所言“毛尖用笔之活,近时无两”。
一寸灰读后感 第(1)篇毛老师就是毛老师,不得不佩服。我是冲着她的电影评论来的,最后被她写的生活随笔给俘获了。所以说有才华的人不限于题材的限制,想怎么散发魅力就可以怎么来。写她妈妈的时候,说“整整一天,她剥毛豆拔鸡毛刮鱼鳞,所有我们一律交给菜市场完成的工作,她都亲力亲为,否则,毛豆不鲜鸡肉不鲜鲫鱼不鲜。在诗歌的意义上,我认同我妈所有的工作,她一边剥毛豆,一边还要跟毛豆说话”。她用中国人名和中国调调把《包法利夫人》的故事讲给外婆听,外婆听完第一想法是会劝住包太太,她不会死的。触动特别深,为外婆的心,也为阅读跟生活有机结合的模式。导致我同时在看其他的书的时候时常游离,想起这句话,其实包太太在我们这不会死的。她写八筒的时候引用霍桑的短篇,真的是天地良心,我们上课分析过,还考过试,我最多的细节只记得男女主人公的名字和象征意义,毛老师直接给出最后一段话“人们不曾在他墓碑上刻下任何充满希望的诗句,因为到死他都郁郁不乐”。毛老师的阅读量和记忆里惊人!
聪明而又有谐趣的人总是会引来大家的喜爱,最好她们还要有一点点刻薄,比如毛姆,比如王尔德。但是毛老师在这个层面之上,真的是更有一点侠气。不然就不会以反问句来作为多篇评论的结尾。关于《朗读者》老是让观众潸然泪下,她说“四两才能拨千斤,而节制,作为大国美学,比感天动地潸然泪下百感交集热泪滚滚,是不是可以走更远”?我觉得这些是真正的本事,除了毛老师,当然还有这样思考的人,但未必都敢说出来得罪人。
毛老师平易近人,常常可见“哈赤哈赤”、“天地良心”、“天灵灵地灵灵”,我看到这种小词出现的时候就知道毛老师忍不住要讽刺一下了,效果很显著,那就是你忍不住要笑出声。还有这种关联,大概也是只有毛老师才能给我们带来,“今天各大媒体的头条都是中央反腐的决心,要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反腐到底!我觉得这个倡议转译一下,也应该发给BBC,明年的《神探夏洛克》如果不以断腕之志反“腐”,那英剧的克制之美也将寿终正寝”。毛老师关心的内容很多,美剧、英剧、日剧、韩剧、商业电影、文艺电影、社会文化、娱乐文化等等,所以一本小书没有翻来覆去讲同一件事,读起来还是畅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