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人为什么能成事?为什么能持续成事?为什么能持续成大事?而多数人,手里一把好牌,为什么就总是出昏招,就总是打不赢?还有一部分成过事的人,暂时挫败之后、暂时成功之后,为什么就彻底慌了,就完全不知道应该如何继续做了?在成事一项上,曾国藩千古一人。在非常难做事的晚清,他做实事,做很大的实事,持续做很多很大的实事,为师为将为相、立功立德立言,留下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方法论和修炼法门。成功不可学,成事可学。《成事》以梁启超编选的《曾文正公嘉言钞》为底本,集合曾国藩、麦肯锡、冯唐个人过去二十年的管理实践,提供了简单实用的成事方法论,帮助中国管理者克服心魔、带领团队,成事、持续成事、持续成大事。
成事:冯唐品读曾国藩嘉言钞 读后感 第(1)篇第二段:
吾辈今日苟有所见,而欲为行远之计,又可不早具坚车乎哉!仔细想想,把这段记在心里一直执行下去,应该是有大用处的。
如果有想法,及时记下来,不断打磨,让想法成体系,用于指导实践,曾国藩坚持这么干,冯唐也是,这就应该算是经验之谈了吧,以两位在坚持实践中取得的事功来看,这话相当值得信。
写的时候,指导方针有:符合逻辑、符合事实,可重复验证、可实际操练,明白、晴朗。(读的时候也要以这个为指导方针甄别别人的文章)。能做到,就是少数人,能坚持做到,更是少数人,能不能成事,应该在做到之后才可验证。
第三段:
耐冷耐苦,耐劳耐闲。听亦无欢读了扩充后的一段:
不为大府所器重,则耐冷为要;薪米或时窘迫,则耐苦为要;听鼓不胜其烦,酬应不胜其扰,则耐劳为要;与我辈者,或以声气得利,在我后者,或以干清得荣,则耐闲为要。另一句关于耐烦的曾国藩句:
居官以耐烦为第一要义。表面意思都很清晰,可扩展的场景就太丰富了,冷、苦、劳、闲、烦,修炼的法门就一个字“耐”,耐住了,第二天出门就挂了,也有可能;耐不住,怕的是耐不住,后面又有好多日子得过,日复一日,矛盾的时刻会有很多,能选择一款自己钟意的,大概就属于幸福时刻。但是,如果活得久并想成事,大概必须耐得住,除非不想成事,最终也没能成事。
第四段:
人材高下,视其志趣。卑者安流俗庸陋之规,而日趋污下。高者慕往哲盛隆之轨,而日即高明。这话可站在两个角度理解学习,如果自己是主,别人是配,要选择的话,少跟一天爱聊八卦的呀,消极混日子的呀,甚至热爱黄赌毒的呀之类的人待太久;如果自己是配,别人是主,要选择的话,看看自己是不是一天尽聊些闲言碎语,安逸消极得过了一天傻傻得竟然以为又混过一天,甚至沉迷于嫖啊,赌啊,无聊的游戏啊之类的。
我不确定是不是人类中每一个人都是有偶像的,可广为人知的一些优秀厉害牛逼的人(所谓“往哲”,我再造一个词:“现哲”)都是有过偶像的,他们最终优秀厉害牛逼是他们不断学习优秀厉害牛逼的人的结果。如果想成事,按照这条去做,去坚持做,应该可行。
我暂时想摁在这儿的问题是:局限条件下,做卑者和做高者是注定的呢,还是不注定的呢?
(于北京补上在长沙最后一夜困昏在酒店沙发上未完成的日课。)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成事:冯唐品读曾国藩嘉言钞 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