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三国志 读后感

三国志

作者:作者

《三国志》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为“四史”。作者陈寿,以其史识及叙事能力,在当时已有“良史之才”的称誉。 《三国志》在二十四史中,有它自己的特点,它既不像《史记》那样的通史,也不像《汉书》一类史书那样的断代史,它平行地叙述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国鼎峙的史实。虽然名之为“志”,但是书里面只有纪和传,没有志。 本书是裴松之的注释本。从现代人的角度论,裴注不单单是陈书的助读 “功臣”,甚至可以将之和陈书视为反映魏蜀吴三国六十年鼎立历史的“双璧”;两著合刊,才算得上是记载中国古代这段辉煌历史的完整充实的巨著。 《三国志》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为“四史”。作者陈寿,以其史识及叙事能力,在当时已有“良史之才”的称誉。 《三国志》在二十四史中,有它自己的特点,它既不像《史记》那样的通史,也不像《汉书》一类史书那样的断代史,它平行地叙述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国鼎峙的史实。虽然名之为“志”,但是书里面只有纪和传,没有志。 本书兼具普及性和学术性,其文字,以中华书局1959年点校本《三国志》为底本,参校了清乾隆四年武英殿刻本、清同治六年金陵书局活字印本、清光绪十三年江南书局刻本等旧刻本和以中华书局标点本为代表的多种新版本。书中所选图片资料,遵循忠实于历史的原则,力求选取富含历史文化价值的图片,配入《三国志》相应的文字部分,以图辅文,以图证史,图文结合,内容涉及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风俗等方方面面,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真实反映三国时期的历史原貌,方便读者对这一时期丰富的历史文化有一个较为形象的、直观的认识。

三国志在线阅读地址

三国志 读后感 第(1)篇

刚日读经,柔日读史。天气一直阴沉,正好重拾放下许久的三国志,读到法正传,发现法正、郭嘉两个人对比来看很有意思。

法正之于刘备,正如郭嘉之于曹操。

如果说曹刘二人对待常在自己后方居中持重主持大局的荀彧、诸葛亮的态度是敬重,那么他们对常在自己左右画策的郭嘉、法正则是偏爱。这种偏爱甚至严谨的史书也无法掩盖,从吉光片羽中透出来。

“先主与曹公争,势有不便,宜退,而先主大怒不肯退,无敢谏者。矢下如雨。正乃往当先主前,先主云:‘孝直避箭。’正曰:‘明公亲当矢石,况小人乎!’先主乃曰:‘孝直,吾与汝俱去。’遂退。”

读到这时不禁莞尔,刘备身处险境,却先担心法正受伤,关爱之意跃然纸上。君臣相得,一至于斯。

曹操在濮阳与吕布相持,在官渡与袁绍相持的阶段,乃是其最艰苦的岁月,这期间是郭嘉陪他度过的。“形同骑乘,坐共幄席”,每每曹操犹豫不决,都是郭嘉坚定了其信心,然而郭嘉却在曹操刚刚统一北方之际病逝。很久以后,曹操还多次对群臣表示“唯奉孝能知孤意”、“欲以后事属之”。

当然他们被偏爱不是没有原因的,法正献西川,取汉中,为蜀汉事业奠定了决定性的基础;郭嘉奇计百出算无遗策,对人心的把握更是精准之至,说袁绍好谋无决,孙策轻而无备,吕布勇而无谋,刘备不为人下等等,由相人而推断形势发展方向,无不应验如神。

不知是不是慧极必伤,两人都早殁,郭嘉卒于三十九岁,法正卒于四十五岁。赤壁之战后,曹操落寞北归,哀叹:“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刘备在夷陵败战退守白帝城时,诸葛亮也叹道,如果法正还在,一定能制止刘备伐吴。或许曹刘都知道只有郭、法这种爱臣才能制止自己的一意孤行。法正还是终刘备一生唯一得到谥号的人,在其去世时,“先主为之流涕者累日”,而后谥曰翼侯。当然张飞未获谥号或许是因为正值伐吴仓促之间来不及,关羽则是因为汉寿亭侯是献帝所封,法理上讲刘备没有资格上谥号。虽则如此,仅凭这一点也足以看出法正在刘备心中的地位。

两个人还有一个共同点是都有才而无行,法正失于心胸狭隘,对人睚眦必报,郭嘉则贪财好酒,在这一点上曹操和刘备都选择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大概也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君臣关系之融洽吧。

2018.11.5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三国志 读后感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