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生活十讲读后感

生活十讲

作者:蒋勳

所謂「生活十講」,其實就是「生活教育十講」,內容從新價值的建立,到認識自我,再到心靈生活的滋養要件,比如信仰、愛情、倫理、創造力,以及一個圓滿的社會為何不能缺少神話與文學。 這是一個富裕的時代,商業的富裕提供了物質上的滿足,我們很容易得到想要的東西,一雙鞋子、一件衣服,甚至一個人,拿錢就可以買到了。可是中間有一個東西,在容易購買、容易販賣的過程中,遺失掉了,這個遺失的部分恐怕就是台灣目前最大的難題。 小時候,我們會為了一本同班同學忘掉的筆記本,翻山越嶺渡過淡水河送去他家,那時候淡水河橋很少,我要繞很遠的路,從延平北路、迪化街,一直走到今天的大橋那一帶,然後走過大橋到三重,到同學家,現在那個記憶很深……我的意思是說,「難」絕對是生命中幸福的開始,「容易」絕不是該慶幸的事。 我們應該是給孩子最好的音樂、最好的文學、最好的電影,讓他在裡面自然的薰陶。而這些,是不能考試的。有自信的人,對於自己所擁有的東西,是一種充滿而富足的感覺,他可能看到別人有而自己沒有的東西,會覺得羨慕、敬佩,進而歡喜讚歎,但他回過頭來還是很安分的做自己。 信仰最有價值的力量就是實踐,在佛教經典中說「行深般若般羅蜜」,「行深」這兩個字就是強調實踐。單單成為一種知識沒有意義,反而會成為沉重的包衭,甚至是一種「知障」,因為有知識就會賣弄,會被知識牽絆,反而一個教育程度不高的人,生活在土地當中,很自然的就會有信仰,會認為「我知道的,我就要去做」。

生活十讲在线阅读地址

生活十讲读后感 第(1)篇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摩托老啊哥(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review/9805988/

很喜欢这样的书,听蒋勋讲人文,讲认知,讲艺术。圆桌派窦文涛曾经讲过,\\一个六七十岁的教授,晚上忙完工作回到家听交响乐,经常能听到泪流满面。\\那是我新近理解的自由,也是我读这类书的原因。

现在心境越来越平和,前两年觉得自己太没有立场了,现在倒觉得自己一直以旁观者的心态在观察周遭,以好奇心探索未知,这样的心态让自己很平静地接受生命,没有那么强烈的冲突。

青年时问过很多老师一个问题,\\我们学这么多干什么?学化学以后去施肥?学物理以后去实验室?这有什么用?读书就是没用的吗?\\老师倒也不避讳,回,\\先好好读书,中考完/高考完就解放了。\\我忿忿不平,无数次想过不读书出去打拼了,后来无疾而终,那个困惑也成为我挣扎与思考的源头。

\\仅仅是解决好奇心不够吗?\\这个声音在我内心里出现过。人生何其长啊,如果没有好奇心,没有探索欲,就沉沦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跟着世界的漩涡转啊转,那活着有什么意思呢?知乎有一个问题,说\\你会给四五岁的孩子讲动力学吗?\\有一个回答我收藏至今,结尾的话我还记得,\\我可能不会讲动力学,但我会讲我懂的事情,因为我完全忍不住!\\

还记得高三每周一下午放学,我们都会有一张语文测试试卷,我常常很快做完跑去打球或者吃饭。奇妙的是,在繁重的高三学习中,语文测试后面还有附有一篇没有问题的阅读,也许是老师们觉得有感触的文章。于是我洗完澡上晚自习前,就会好好地读这篇阅读,放空自己。在将暗未暗的天色里,抬头望,窗外凤凰花开。

有一期是龙应台的《我们为什么学文史哲》,是她在大学的一个演讲,讲得极好。文学使我们看见实体之外的世界,历史让我们溯其根本,看到生命的开始,哲学让我们在人生的迷宫中抬头望见星空。那时候读完很感动,对以后摩拳擦掌,有很多美好的幻想,凤凰花也承载了我对未来的渴望呢。

相比全封闭的初中,半开放的高中教会我更多,成绩从最低800多名一路向前,虽然折戟高考,也没有后悔。我想,也许是一百多年的底蕴,让这座背靠东山的潮阳一中在急功近利的乡镇里,显得没有那么功利,没有那么急躁吧。

我们要努力,但没必要着急。生命的壮阔且是短短24年可以一览而尽,知道的越多,不知道的东西越多,我只有沿着这条路往下走,才能见到波澜壮阔的世界。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生活十讲读后感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