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时至晚清,遭遇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帝国的落日,折射出整个传统文化的痼疾。本书以中国社会转型的成败为基本线索,以中国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时期的人物与思潮为中心,通过对晚清人物、重大事件和思潮的考察,反思这个历史时期留给后人刻骨铭心的经验教训;从中国转型的困境,追溯中西方中世纪社会的差异。
晚清大变局读后感 第(1)篇辛亥革命后,中国向三权分立的现代管理转型,走在全国最前面的就是袁世凯做总督的直隶,当时,大家认为,总统非他莫属!而孙中山,有两个原因决定了他做总统不行。1.革命军没钱。当时孙中山军队支持不下去,就拼命跟日本谈条件。2.孙中山没有行政能力。孙经常做批示,但他的批示,在秘书胡汉民那里就被打回来了——因为根本没法执行。所以广东人送其花名“孙大炮”。袁世凯当时做总统,确实是实至名归。而袁世凯接受大总统职位后,最初还想遵守约法,按照现代民主制度运作。政治上,他推行军政分开,任用海归人才。在经济上,袁世凯也是个坚定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在一战前后的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代,也得益于袁世凯的自由经济政策。袁真正的错误,在称帝。不过,称帝之因,只在他的个人野心吗?认清这段历史,必须了解当时震惊世界的“宋教仁案”。1913年初,宋教仁离奇遇刺。宋案发生后,本有机会通过司法程序解决。然而,孙中山“力排众议”,坚决不走司法程序,发动二次革命,结果成了袁世凯解散国民党的借口,国会也随即被摧毁。
著名历史学家袁伟时先生在谈到这段历史时,曾痛心地说:“在野党不成熟,不懂得应该坚持和逐步健全议会民主,珍惜来之不易的政治自由,推动整个国家走上民主、法治的道路;也不能体察民意,按百姓的意愿通过民主、法治营造长治久安的局面,最终导致历史的大反复。”可以说,袁世凯确实不是真正有眼光和魄力的领导人,能把中国推进到自由限政道路,但却也不是被丑化和妖魔化的且过无能大盗。中国人重视以史为鉴,然而近100多年,却为何不断重蹈覆辙?到底是什么因素,导致中国的民主转型如此之难?推荐著名历史学家袁伟时的中国近代史反思三部曲《文化与中国转型》、《晚清大变局》和《迟到的文明》。三本书从世界文明的视角出发,在传统文化、历史哲思、文明进程三个维度,深度解读了中国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