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与铁》提出了全新的观点,以颇有影响力的汉堡工商界为切入点,分析了为通货膨胀政策辩护的那些理由存在的漏洞,指出通货膨胀严重危害了德国经济,侵蚀了资产阶级社会的根基,使魏玛共和国这个福利国家失信于民。此外,通货膨胀也没能使赔款减少。作者剖析了长期以来德国政治经济体系的弊端。不仅揭示了魏玛共和国的失败根源可以追溯到威廉德国时期,而且还为分析第三帝国的兴起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在《纸与铁》德国经济灾难和政治之间关系的生动阐述中,相信你一定会从一个全新的角度理解德国通胀。 1923年德国的恶性通货膨胀是历史上少数影响深远的经济事件之一,人们普遍认为它是导致希特勒发迹的根源。然而,近年来有很多历史学家认为,通货膨胀政策不但刺激了经济增长,而且还帮助德国减少了赔款,因此对于1918年以后的德国是利大于弊。当时的德国没有其他可行的替代方案。 海报:
纸与铁 读后感 第(1)篇“恰好在那时,几十亿的法国法郎涌入了德国……德国不仅作为一个统一的帝国,而且作为一个工业的大国登上世界舞台。”——1872年
1871年德国统一全国市场,裨斯麦秉承李斯特的重商主义,开始搞市场经济改革开放。承接来自英法大量的过剩资本,土地的资本化推动工业化飞速发展。另一方面,工业化带来的不平衡发展也造就了容克地主阶级的崛起。至20世纪初,德国工业已超越英法,仅次于另一个新兴工业国家,国内资本已经过剩,需要外部殖民市场承接过剩产能和过剩资本,也需要殖民地提供原材料维持生产力发展。在全球殖民地已瓜分完毕后,主要资本主义工业国家内部矛盾开始加剧,在欧陆形成英法俄协约和德奥意轴心集团互相对峙的形势。英法在海上封锁轴心国海上贸易,法俄在陆地上封锁轴心国进入中东的能源贸易。一战德国失败后背负了巨额外债,政府选择恶性通胀政策使外债缩水,地租马克取代旧马克成为新的货币。之后,从美国得到巨额贷款投入到军事工业、公共开支和基础建设中拉动国内工业生产和人口就业,一段短暂的繁荣过后,外债积聚带来的债务危机再度袭来,二战再度爆发。
同样的对阵双方,一场战争打了两次。一战只消灭了部分过剩的产能,但债务却留下来了,实际上债务反而加重了,这就注定了二战的爆发。从深层次的社会关系角度分析,一战没有涉及到资本与劳动之间的再分配,资本的再生产方式没有变化,仍旧在不断扩张。表现在外象就是信用货币突破价值货币的约束后仍然不断对商品货币化,资本主义信用体系在时空中不断扩张,用时间消灭空间。站在多维的角度,时间不过是空间的流动,死劳动与活劳动的空间分化,活劳动向死劳动的不断转化推动空间历史进程的运动,从而使宇宙能量一部分转化为现实的物质,另一部分成为熵增的意识。而这种有机物向无机物转化的速度越来越快了,耗损也越来越大了。世界波波动越来越大了。
ps:这本书只是一本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的历史叙事书,格局并不开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