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封半个多世纪后,内米洛夫斯基的遗著《法兰西组曲》终于在二〇〇四年出版,并获得当年的雷诺多文学奖。该奖项首次颁发给已故作家,也将内米洛夫斯基的传奇带回了公众视野。小说本应由五个不同的“乐章”组成(参见本书附录一《手稿注释》),但内米洛夫斯基只来得及写完前两个乐章就遭纳粹杀害。第一乐章《六月风暴》描绘了一九四〇年巴黎大逃亡的画卷,冷峻地勾勒出逃亡路上资本家、平民、士兵、农民的百态。第二乐章《柔板》由道路转入小镇,微妙的对抗与缱绻在小镇居民和德国士兵之间展开。一段段有名有姓的命运,未传达的噩耗、未完成的爱情、未行动的觉醒,都将现实主义小说的叙事魅力推至顶点。现在有一个更加平淡无奇的问题,只是我一直找不到这个问题的答案:人们看到下一本书的时候,难道不会忘记前一本书的人物吗?正是为了避免这一点,我要写一本长达一千页的作品,而不是写一本由几卷作品组成的作品。——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
法兰西组曲(内米洛夫斯基作品集) 读后感 第(1)篇这本书是作者在德占时期的法国写成的,喜欢她一个人出门走很远的路挑一处合适的风景来完成这部作品,一部计划中的史诗。
作者与时间和局势赛跑,计划写五部独立又相连的故事,最终也只完成了两部。随后被捕,十来天后移送臭名昭著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当天惨遭杀害,留下丈夫和两女。(附件二的信件可以看出丈夫对于营救伊莱娜所做的努力,甚至提出以自己换取妻子出来,或者陪同妻子一起,然未果几月后步妻子后尘。)这本书的手稿同她的女儿一同逃亡流转,直至04年,长女整理遗物才发现并出版,可以这么说,这本承载了历史的书又经历了六十年的时光才得以重现。
第一部《六月风暴》这是关于逃亡的一卷,我对这卷的印象就是散乱,幸于译者后序的梳理,才完整的归总了全部细节,译者二度形容伊莱娜残忍与冷静,回味起来,也确实如此。第一卷的众多人物,哪一位不是有着对应伏笔的悲剧结局呢。“一切都变得模模糊糊,不甚明了,就像一场梦。”
我更喜欢的是第二部《柔板》这一卷确实打动了我,很难想象战争中敌对的两个国家会有这样的情景,和从来所了解到听到看到的都不一样。细想释然,我们毕竟是人,活生生的人,虽然生活在那样的时代。“他们想让我们相信,我们处在一个集体时代,个体应当为了社会的生存付出生命,而我们不愿意看到是社会为暴君们的生存付出生命的代价。”我喜欢作者写的这卷,真的喜欢,也认同作者在手稿中写的那些,(附一为作者手稿和写作计划)““历史事实、革命事实等都应当蜻蜓点水般带过,而真正应当深化的,是日常生活,令人感动的日常生活,尤其是它所具有的戏剧性的一面。”伊莱娜忠实的履行了这一点,终于日常生活中点滴,这也是最打动我的,平凡中的伟大,平淡中的惊愕。
“严重的事件无论是幸福的还是不幸的,都不会改变一个人的灵魂。但是它们会让这灵魂变得明确起来,就像是一阵风扫走了桔叶,显现出树的形状:它们照亮了以往在阴影下的东西;它们会让精神转向某个方向,而且朝这个方向不断生长。”
「良好的教育正是为了校正人类的自然反射」
可惜无缘看到第三部《囚禁》卷三的一切已然存在于伊莱娜的脑海中,可惜不能予读者欣赏了。还有名暂定的四五部《巴士底狱》《和平》,然这一二部能在六十年后重见天日,对作者与读者都是欣慰吧。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法兰西组曲(内米洛夫斯基作品集) 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