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研究美国从1830年起的科学普及史,揭示了这样一个令人迷惑的现象:曾经作为一种积极、进步的文化力量的科学,在美国消费文化中,慢慢地为新伪装下的迷信和神秘主义的复活让出了一条通道,最终导致科学在大众层面上被迷信击败。作者以19、20世纪美国的科学普及史为经,以公共卫生、心理学和自然科学三个领域内的普及活动为纬,向读者展现了一部美国的科学与迷信的“战斗史”。
科学是怎样败给迷信的读后感 第(1)篇作者认为,科学败给迷信有三个原因。首先,由于媒体的发展,为了追求传播效应,科学知识的严肃性被削弱,媒体中所宣传的科学发现可能会被夸大和歪曲,真正有价值的科学发现往往被媒体冷落甚至排斥。即使新闻媒体保持专业精神,新闻报道中碎片化的个例仍然有可能会违背科学的精神。此外,广告也在迷信的传播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最终导致科学的传播臣服于大众传媒和消费文化。
其次,我们还介绍了在科学传播的过程中,科普作品的生产者发生了一些怎样的变化。在19世纪的美国,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科学人”,他们不仅是科学的传播者,而且是一种理性文化的代言人。随着各个学科的迅速发展,专业的分工变得越来越细,科学家群体就渐渐退出了科普的舞台,这就导致了科学传播过程中,科学思想和理性精神的缺失。
最后,我们介绍了科学普及过程的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分别是:传播、普及、稀释和碎片化。在19世纪前期的美国,科学知识的传播和普及阶段,迷信得到了有效的压制。然而,随着媒体的兴起,理性的科学精神不断被稀释,大家在不断接受着碎片化的知识,导致了怀疑精神的丧失,这就让迷信有了生存的空间。
在最后,我还想补充一点。这本书中,伯纳姆的讨论主要是围绕着美国19和20世纪的历史所展开的,我们其实也可以延续他的思路,分析一下在21世纪的今天,各种新媒体在科学知识传播中的作用。
我们能看到,传统媒体,比如广告的作用已经慢慢减小,而移动互联网上社交媒体的影响越来越大。书中所提出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社交媒体甚至为迷信的传播注入了全新的动力。
和传统媒体不一样,现在每个人都可以建立自己的自媒体,社交网络上文章的内容不再有任何专业人士把关,所以内容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就完全无法保证。更可怕的是,在社交网络上,一个人如果喜欢各种伪科学的信息,通过社交网络上的信息推荐机制,他可能接触到更多传播谣言的账号,反复强化他对谣言和迷信的认知。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科学工作者们不能拒绝媒体,而是要去创作同时有科学性和传播性的科学作品。比如说美国的航空航天局,就非常善于利用社交网络传播真正的科学知识,每次有了重大的天文学发现,在新闻发布会之前,他们会在社交媒体上进行预热,勾起大家的兴趣,吸引更多的人来观看他们的发布会。也就是说,想要传播正确的科学知识,科学家们也要服从传播学的规律,才能让科学打败迷信。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科学是怎样败给迷信的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