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奴十二年》是19世纪美国黑人所罗门·诺萨普讲述为爱与亲情、为回家而抗争的人生传奇。自出版以来,成为感动全球亿万人百年不衰的经典。2013年《为奴十二年》雄踞美国亚马逊畅销书榜首,荣膺英、法、俄、德等15国“年度最感人图书”,奥巴马总统为之垂泪致敬。同年原著改编的电影《为奴十二年》横扫奥斯卡奖、金球奖、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被誉为黑奴版《肖申克的救赎》,展现了生命在极端环境下的生存状态。生活在19世纪美国纽约州的非洲裔自由民所罗门·诺萨普享受着自由的时光,但黑奴贩子利用他向往勤劳致富的美好愿景,使用诓骗的伎俩绑架了他,并使他失去了自由民的身份。
为奴十二年 读后感 第(1)篇制度的桎梏下,眼泪是廉价的;在这场罪恶的游戏中,你是特别的一个,却也是普通的一个。
——记《为奴十二年》的读后感
罪恶来源于利益的诱惑。为了利益,买卖黑人的罪恶潘多拉魔盒被打开;为了利益,金钱使南方的大种植园建立起了奴隶制;为了联合众国的利益,美国政府肯定了南方州府蓄奴的合法性;为了利益,绑架北方自由黑人的黑色交易在法律之外发生着;为了利益,南方种植园主篡改上帝的旨意,宣扬特殊的“圣经”以“教化”黑奴;为了利益,罪恶之地运用暴力使勇敢的黑奴也逐渐缄默;为了利益,黑人被剥夺了所有的权利;因为利益,这一切被权力附上制度的模样,给予法律的保护。
在我们以及受奴役的人,看来这是一种罪恶,而对于在这种制度下成长起来的白人来说,他们却并不认为这是一种罪恶,他们理所当然的认为这是他们的财产,固执的认为惩罚黑奴是上帝赋予他们的权利;由此可见,环境对一个人的价值观和意识的塑造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即使生活在南方的牧师,也无法运用上帝之眼看到这种制度的罪恶,但却在个体行为上体现出了一个牧师的善良。
作者是那段历史下的一个“倒霉蛋”,一个可怜的“大众”,但个体再怎么勇敢也难以撼动制度的桎梏,只有怀有对自由的渴望,对儿女、妻子的爱和思念,才在百般苦难下坚持活下去,其他能做的只剩下了祈祷,把一切交给世界还存留的善、正义以及醒来的上帝。在遭受这种苦难之后,你也许会问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也许生命的意义就是仅仅为了活下去,而支撑活下去的理由是你的念想,包括对自由的渴望,对妻子儿女的爱和思念,以及上帝终将睁开眼带来正义的坚持。基因的遗传特性会让我们本能的在危险面前努力保住性命,但当苦难超过基因控制的阈值,活下去的动力就来自念想。当你觉得生无可恋的时候,并把生命交给意识而不是本能的时候,你的生命可能随时走在悬崖的边缘。
虽然作者最后成功的得救了,但是还有其他大量的黑奴在承受着非人的苦难。即使你拥有善良和正义,也只有当你掌握了少数人拥有的权利,拥有改变制度的权利,你才可能把自己的正义付诸于行动,才能兼济天下。假如你只能是个穷者,那就......积势以待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