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死水微澜 读后感

死水微澜

作者:李劼人

李劼人的长篇小说三部曲《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被郭沫若称颂为“小说的近代史”。本书入选《亚洲周刊》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本书以甲午中日战争到辛丑条约签订的七年时间为经,以四川省会成都及其近郊构成的川西坝为纬,描绘了清朝末年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及挣扎的苦难历程。在作品中,作者表达了对备受压制的人们——特别是下层妇女的同情。小说还结合人物塑造和情节推进,细腻地写出了当时的民俗风情、起居服饰等,增强了历史的真实性,具有浓郁的巴蜀文化的地方色彩。

死水微澜在线阅读地址

死水微澜 读后感 第(1)篇

乡土,乡情,“乡音无改鬓毛衰”。李劼人先生在故乡成都度过了作为文人的一生。他不仅说成都话,而且用成都话思维和写作,甚至还善于品尝、烹调成都的美食,这不仅可以他书中对美食的描写为证,而且他还真的开过题名“小雅”的菜馆。他的故居,他亲笔名之“菱窠”。菱窠的位置,正处在成都的郊区,暗合着文学的处境,即边缘。菱窠占地近五亩,李劼人先生盘桓抚摸过的五棵马樟、一棵柳树、一棵银桂,亭亭如故,见证着流年、风雨。他从遥远的法兰西,回归到自己的根深的本源,却并不想变成一条腐朽的根须,他拒绝复古。李劼人先生的艺术本源,存在于成都的乡音和乡土之中。只有坐在自己狭窄的家中,他才能够真正写出那些超越时代和地域的不朽之作。家,对李劼人来说,不是巴金笔下用来控诉的家族和祖宅;也不是浪漫主义者口中又伤感又抽象又虚玄的字眼。他的家,家乡,弥漫着成都潮湿清新的空气,茉莉花茶飘香,床头桌椅因长久摩挲而现出温暖的纹理,细节精细,手感舒适。家就是邮票般大的故园,家就是朴素而温暖的菱窠。当一代苦闷的青年愤而离家出走的时候,李劼人先生成了一个“家”的文学守护者。当文坛为“启蒙”与“救亡”的主题而争鸣不休的时候,李劼人先生则用小说的形式,从容不迫地再现了本世纪初“启蒙”、“救亡”、“革命”、“爱情”在外省上演的悲喜人生。在李劼人先生的笔下,故土充满了日常生活的烟火气息,有冬天死水般的沉重,也有着春情勃发的波澜。有贫穷、愚昧,也有憧憬、抗争。有批判揭露,还更有悲天悯人。声色肉欲,波谲云诡,放在那个世纪之交的大动荡时代里,无论是邓幺姑、罗歪嘴、顾天成、刘三金,还是楚用、黄表婶,谁不是善恶同体,正邪难分,让人爱恨交织!《死水微澜》携带的历史最为厚实,而故事又最为精彩,书中那个亦侠亦邪、烈火情欲的邓幺姑,之令人难忘,只有话剧《雷雨》中的繁漪可以媲美。他因为爱成都,一辈子都在写成都,从细微末节上写透成都的特质。很多特质就普通人而言,都是可爱的,然而,放在他身上,却成了小毛病,他最终就是被这些小毛病耽误了,——太名士、太合群、太多才多艺、太多想做的事、太琐碎(每天用一分钱也要亲自上账)、太耐不得孤单。伟大的作家一生只做一件事,写作。但写作,只是李劼人先生做的许多事之一。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死水微澜 读后感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