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行散记》是沈从文散文作品中的精品,有种民间活泼泼的味道。1934年,沈从文返回故里,眼见满目疮夷,美丽乡村变成一片凋零景象,悲从中来,一路写下这些文字,抒发他“无言的哀戚”。书中,作者细织密缝出他的童年、他的往事、以及远行中船头水边的见闻。其间散落数十封才子沈从文与张兆和的往来情书。该书文笔自然淳朴,有如行云流水,迷人的“湘西世界”,质朴的风情,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湘行散记读后感 第(1)篇“我一辈子走过许多地方的路,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年龄的人。”
“求你将我放在你心上如印记,带在你臂上如戳记。”
“我侥幸又见到你一度微笑了,是在那晚风为散放的盆莲旁边。这笑里有清香,我一点都不奇怪,本来你笑时是有种比清香还能沁人心脾的东西!”
“在青玉色的中天里,那些闪闪烁烁的星群,有你的眼睛存在:因你的眼睛也正是这样闪烁不定,且不要风吹。在山谷中的溪涧里,那些清莹透明的山泉,也有你的眼睛存在:你的眼睛我记着比这水还清莹透明,流动不止。”
沈从文生平:
1902年出生,湖南凤凰人,祖上是军官家庭,但已破落。
1916年,14岁,投身军队,任书记官,处理杂事,其主官藏书较多,沈从文受益良多。
1922年,20岁,受主管推荐,辞去工作,前往北京发展。
1923年,得到北京大学旁听资格。
1924年,22岁,开始创作小说,著有<边城>,<长河>等作品。
1929年,27岁时任中国公学的教师,对当时的“张兆和”一见倾心,这年张兆和18岁。
1933年,经历一番波折后,沈从文和张兆和结婚,无隆重婚礼,婚后居住北京,婚姻幸福,沈从文在此期间产出较多作品。
1937年,沈从文出轨高青子,具体不详,高青子作为第三者退出。
1940年,在西南联大期间,执教文学创作,汪曾琪师从沈从文学习,走向小说创作的道路。
1948年,受郭沫若等人评判,沈从文封笔,转型做历史文物研究,著有<中国古代服装研究>
1988年,沈从文去世,临终遗言:“我对这个世界没什么好说的。”据传(马悦然多次提及)同年沈从文曾被瑞典拟定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但由于不在人世,遗憾不能获得此奖,真实性未知,但根据保密50年原则,在2039年可从瑞典研究院的解密文档中得知。
可惜沈从文和徐志摩一样,文中的自己不是现实的自己,钱钟书和杨绛终究是少数。不过沈从文的作品,仍旧给人最美的期待,在结婚之前读读也很好,结婚之后我倒觉得多读读钱钟书思辨幽默的作品好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