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和春都是美的化身,一是艺术的美,一是自然的美。我们都是从目观耳听的世界里寻得她的踪迹。某尼悟道诗大有禅意,好像是说“道不远人”,不应该“道在迩而求诸远”。好像是说:“如臬你在自己的心中找不到美,那么,你就没有地方可以发现美的踪迹。”然而梅花仍是一个外界事物呀,大自然的一部分呀!你的心不是“在”自己的心的过程里,在感情、情绪、思维里找到美;而只是“通过”感觉、情绪、思维找到美,发现梅花里的美。美对于你的心,你的“美感”是客观的对象和存在。你如果要进一步认识她,你可以分析她的结构、形象、组成的各部分,得出“谐和”的规律、“节奏”的规律、表现的内容、丰富的启示,而不必顾到你自己的心的活动。
美学漫话(大家文论经典) 读后感 第(1)篇宗白华先生是融贯东西文艺理论的美学大家。多年前,曾读过他的《美学散步》,本书与《美学散步》基本相同。当时只为学文化,读得很肤浅。现在再读,读出了味道,有了一点心得。用审美眼光再看人生和世界,似乎生出了新意。
记得几年前去瑞士游览观光,艳阳四月,乘缆车登上阿尔卑斯山脉海拔四千多米雪峰,独立在皑皑耀目的冰雪世界,极目四方透彻湛蓝天空,尽心体验这静穆圣洁的壮美气象,激动不已,双目湿润……。瞬间懂得了那些百折不挠攀登珠穆朗玛峰的勇士们。此刻才感叹庄子“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真意。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即不自夸、不自恃;这品格德行,也正是儒家效仿并努力企及的理想人格境界。天地之大美可荡涤灵魂,返璞归真。
宗先生在书中,深入探索研究了中国美学史中关于书法、绘画、园林、音乐、诗词、戏剧、建筑等诸多领域的美学思想和理论;研究总结了先秦诸子,特别是老庄美学,提出并阐释了代表中国美学史贯穿不断的两种不同美感或美的理想,即“错采镂金的美和芙蓉出水的美 ”。在探讨这两种美所透射出的不同意境中,我特别认同宗先生“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学意境。清水出芙蓉的美,天然可爱,如同玉的美,即“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美。他认为一切艺术美和人格美最终都趋向玉的美。我以为老子“光而不耀”、“和光同尘”与嵇康“外不殊俗,内不失正”也同样表达了这种含蓄光采,浑朴天真的美的理想人格境界。回想在阿尔卑斯雪峰上的审美体验亦复如是,那阳光、雪峰、蓝天,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美,并不枯淡,内在含蓄着超凡入圣的精神。
若有兴趣美学,就细细读这部经典,在宗先生的引领下,慢慢体悟中国艺术,气象万千的美学意境。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美学漫话(大家文论经典) 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