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心境恬淡,视若浮云,有足够的勇气和力量蔑视身外的一切。他的全部作品展现了一个可供人们感知、思索和效仿的真实人生,现世性与超越性水乳交融。他拥有一代又一代的众多读者,永远令人怀想,永远给人启迪。《中国文化知识读本·文坛全才:苏轼》主要介绍了苏轼的身世、家庭、学习和生活经历,以及他一生最著名的文学著作,是研究苏轼的重要参考资料。
文坛全才:苏轼读后感 第(1)篇谈到苏轼的绘画成就,我们是不能将其与诗词分离开来的,苏轼在他的诗词中所透露出来的传统的绘画观念,主要是源于苏轼儒、释、道一体的世界观和他不平凡的坎坷遭遇。苏轼非常讲究“形似”。他在题画诗《书韩干牧马图》中,肯定了韩干所画的《牧马图》,用“平沙细草荒芊绵,惊鸿脱兔争后先”称赞韩干形象地表现了群马奔逐的自然形态,同时也指出韩干所画的马是宫中之厩马。“韩惟画肉不画骨”,即韩干忽略了对象的“形似”,苏轼指出了韩干画马在造型上偏离了奔马的基本形态。苏轼说:“余尝论画,以为人禽、宫室、器用皆有常形。”要合自然的形,合乎自然的比例,匀称、和谐,即基本符合客观实际。苏轼在画物方面虽讲究形似,但他却极为反对胶着于形似,不准放逸的形似,他所中意的“形似”是求事物实质上的形似,而不是外表的形似。\r
苏轼还提出了画中之理的观点。画理的获得应该是诗人与画家对自然生活的一种体悟,是在书斋里很难得到的。画中之“理”即指画中事物要合乎其规律,不能随意为之,这与画者自身的品格素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在《书晁补之所藏与可画竹》中,苏轼提到“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岂独不见人,嗒然遗其身。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庄周世无有,谁知此疑神”。苏轼认为绘画的最高境界,应是画家本人的性情、人格与所画之物完全融为一体,不分彼此。苏轼在此正是写出了文同画竹的物我两忘之精神,“见竹不见人”“其身与竹化”,就是说画家将个人情感融于所画之竹中。画家若没有对物象的切身体验与感受,便很难进入忘我境界。苏轼自己有时画竹不画节,“作墨竹自下一笔而上”,他还在翰林院画过赤竹,画得旷达和随意。这也正是苏轼在绘画方面所极力追求的主观体验的表现。\r
在书法方面,苏轼少学《兰亭》,后取法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用笔丰腴跌宕,天真烂漫,能自创新意。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r
在书法方面,苏轼善于创新,他把书法从唐人的森严法度中解脱出来,进入新的艺术境界,即“尚意”。黄庭坚曾指出:我们欣赏苏轼的书法,应该从“学问文章之气,郁郁芊芊,发于笔墨之间”的以意取胜来深入理解。\r
苏轼认为要想习得过人的书法本领,首先要知晓书法的本末。这里所指出的本末的概念即是指各种书法体式之间的关系。苏轼认为正书是书法之本,而行书、草书为末。只有正书写好,才有可能在行书、草书方面取得进展。否则就是本末倒置,很难在书法上取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文坛全才:苏轼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