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获得者埃尔温·薛定谔的《生命是什么》是20世纪的伟大科学经典之一。它是为门外汉写的通俗作品,然而事实证明它已成为分子生物诞生和随后DNA发现的激励者和推动者。本书把《生命是什么?》和《意识和物质》合为一卷出版,后者也是他写的散文,文中研究了那些自古以来就使哲学家困惑迷离的问题,和这两篇经典著作放在一块的是薛定谔的自传。通过对他一生的回顾和引人入胜的描述,提供了他从事科学著作的背景材料。
生命是什么 读后感 第(1)篇“生命以负熵为食”。冲着这一精妙的观点来阅读了此书。
所有哲学都会涉及到对生命的追根究底,熵理论则从宏观热力学的角度问答了“生命是什么”这一核心议题。生命以新陈代谢为首要特征,新城代谢的意义,或许不是交换物质(体内体外物质成分差不多),也不是交换能量(成年个体的能量相对稳定),而是为了降熵。在孤立环境下,生命体有不断熵增的自然趋势,而熵增的末点则是因为不会再产生任何热交换而衰亡,即“热寂”。因此生命体摄入食物(低熵物)是为了对抗熵增,让体内保持熵的平衡。而生命因此可被定义为:一种通过持续不断的主动降熵而保持动态低熵态的存在。
熵理论背后的数学物理意义大可不必深究,其传递给大众的观念其实是巧妙而具有现实意义的:任何事物处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都会进行自发的熵增,最终达到绝对的热平衡,这是一个没有温差、不会产生流动的无活力状态。如果把主体类比为人类社会,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一个人类个体,还是一个企业,一个国家,如果他与外界没有信息的交换,它一定会逐步走向衰亡。而为了对抗这种衰亡(熵增),我们必须从外界吸取新鲜的物质,就好似每当你获得新的知识、获得新的体验时,你的体内会充斥着一种活力,仿佛自己的生命获得了延展一般,这时你的自我意识也是最为清晰的。可以认为,意识存在的一个目的是也正是为了让生命体更好地摄取低熵物。当一个人依靠意识,有目的而持续不断地减熵时,他则可能达到个体所能成为的理想状态——可谓是尼采笔下的“超人”。“超人”的反面,则是两种没有生命力的极端情况。一种,是肉体生命将近,器官已经无法维持低熵态,另一种,则是精神生命将近,无法再从外界获得任何信息、体验,例如一名严重的抑郁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