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回一把价值连城的十七世纪意大利纳格希尼小提琴,女刑警吕月月奉命保护已来到内地的香港黑社会头子潘大伟的弟弟潘小伟。他是追回这把小提琴的唯一线索。香港天龙帮寻踪而至,潘小伟几次险些丧命。在频繁的接触中,潘小伟对吕月月渐生爱慕之情。在吕月月的再三说服下,他答应交回这把小提琴,但要吕月月跟他逃往香港。吕月月沉醉于潘小伟的爱,又不能背叛组织,放弃她的职责,她终于拨通了刑警队的电话,这个童话般的爱情故事,就此烟灭灰飞。
一场风花雪月的事 读后感 第(1)篇在看这本书的开头时,我几次都联想到去年夏天看约翰欧文著的《独居的这一年》,似乎总有些惊人的相似——一个是妓女和警察的故事,一个是女警如何演变成外围女的心路历程,它们都是关于风花雪月故事。但到故事最后,却发现本书在故事情节的安排,人性的塑造和语言的润色上更胜一筹……
从故事开头,可以预料这注定是一场悲剧,从吕月月叙述的字里行间,能看出来,她还在对那场风花雪月的往事,念念不忘!她也几次和海岩约定,不要把她的故事当小说来发表,说不想让世人来触摸她的伤口,但当她去香港,做了阔太太,过上锦衣玉食的生活以后,当她再去央求海岩帮她一个忙时,海岩本能的回答说是不是不要发表她的故事时,她只是做了片刻的沉默,显然,她已不Care 她曾经的那些伤口了,其实这也反应了人性的另一个侧面——人在艰难的日子里,总是人前强颜欢笑,极力掩藏自己的伤口,只有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拿出来独自舔舐,一旦过上好日子,风风火火之后,曾经拼命掩饰的伤口,已经变的不那么重要了,有人还会把过去的那些伤,当作鸡汤一样拿来向人们大肆宣讲,人们把这种现象解释为——时间会治愈一切,轻薄点也可以称作为好了伤疤忘了疼吧!但伍队长对吕月月的评价却是——“可惜,她太幼稚了,而且有个很不好的毛病——太善变了。”
是的,吕月月的行为,就像过去毛主席打游击时批评的那种机会主义一样。“毛主席说:什么是机会主义呢,机会主义就是这里有利就到这里去,那里有利就到那里去,无一定原则,无一定方向。毛主席批评的是当时的一种缺乏远见的军事政治倾向,其实对一个人的为人处事来说,也一样适用。 ”
不管怎么说,吕月月只是现代社会中的一个缩影,其实,每天又有多少风花雪月的故事在上演呢?谁没年轻过,年轻时谁没干过几件啥事?吕月月为爱痴狂,沉浸在自己风花雪月的故事里久久不能自拔,来这人世间匆匆的走一遭,我想到死她也不觉得有什么好遗憾的,毕竟这才是她最真实的人生……
在这个因物质化、官能化、功利化而变得俗不可耐的世界上发生的每一场真实的感情激动,都是可歌可泣的。那种真实无邪的感情从发生到破灭虽然总是短暂,但它所迸射的火花,却能给人的世界加入一种美丽的色彩。
其实这个世界每天都是精彩的,都值得去拥抱,走陌生的路,讲陌生的故事,听熟悉的歌,亦都是一场场关乎风花雪月的故事:
……
风是只如初见沉吟徘徊
花是人间四月醉倚青苔
雪是浸染红尘命数两拆
月是阴晴圆缺只影常在
……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一场风花雪月的事 读后感